编者按:2025年8月30日,“新法家网站上线20周年座谈会”在风景如画的福建省古田县蓝田书院举行。本文是新法家网站站长徐光宇先生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回望新法家网站走过的二十载春秋。作为站长,站在这个承载着初心与岁月的节点,我首先要郑重说明:我们是翟玉忠为总编辑的新法家网站团队。 二十年来,正是在翟玉忠总编辑的学术引领下,在全体同仁的并肩深耕中,我们才得以在法家思想的当代传承之路上,踏出一串坚实而清晰的足迹。此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既有对岁月不居的感慨,更有对使命在肩的坚定——这份使命,是学术探索的执着,是文化传承的担当,更是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深沉思考。 一、廿载耕耘:以学术为基,廓清法家思想的千年脉络 回顾这二十年,我们最引以为傲的,不是“坚持”二字本身,而是在法家思想的学术研究中,真正做到了“实质性、突破性”的深耕。这些成果如磐石般夯实了我们立站的理论根基,也让被误解、被简化千年的法家思想,终于在当代重焕其完整而深邃的光彩。 其一,正本清源,为法家学说确立了核心经典谱系。 长期以来,法家思想的源头常被模糊为“刻薄寡恩”的工具之学,司马迁《史记》中“黄老之术”的“黄”字更是成了千年疑案。幸赖马王堆汉墓《黄帝四经》的重光,我们这代学人得以拨开历史迷雾:“黄老”之“老”为《道德经》,“黄”即《黄帝书》,二者融合方为法家思想的哲学根基。我们率先深入研究这部失传瑰宝,确证法家绝非“唯法是从”,而是深植于“道”的宇宙观与“刑名”方法论,追求“道生法”的至高治国境界。这一发现,让法家思想终于有了完整的哲学框架,也让后世对“法家”的偏见不攻自破。 其二,深度挖掘,让《管子》“轻重之术”焕发现代生机。 法家从来不是空谈玄理的学问,而是经世致用的治国智慧。我们投入十余年心血,系统梳理《管子》中“轻重”理论——这套关于国家经济调控、货币金融、列国贸易的战略思想,堪称世界最早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它论述如何通过掌握物资、调节货币、平准物价来富国强兵,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当今日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这套古老智慧恰如一面镜子,为我们应对现代金融挑战、实现经济自主提供了历史镜鉴。 其三,钩沉索隐,揭示了名学作为诸子思想“共同工具”的关键价值。 先秦名学(逻辑学)曾被视为“诡辩之术”,实则是百家争鸣的“理性脊梁”。我们的研究表明,法家“刑名参同”、儒家的“正名”、墨家“辩学”,皆以名学为概念分析与逻辑推理的根基。正是名学的严谨,让法家制度设计能“名正言顺”、精准有效。这一挖掘,不仅还原了先秦思想生态的整体性,更让我们看到法家思想“术以载道”的深刻逻辑。 其四,系统整理了《尚书》,作为传统政治理论的核心,对现在的国家治理,国际政治有非常有益的作用。 这四项成果,不是对古籍的简单复述,而是以当代视角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它们让我们终于能自信地说:我们读懂了法家——它不是冰冷的“刑治”,而是“道生法”的哲学、“轻重之术”的实践、“名实相生”的理性,是一套追求国家强盛、天下有序的完整智慧体系。 二、观乎人文:以史为鉴,洞察人类文明的统一潮流 二十年前,我们创立新法家网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宏大观察。我们坚信:人类世界的走向,与中华民族从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终至大一统的历史进程,有着深刻的同构性。 春秋战国五百余年,从数百诸侯到战国七雄,再到秦并天下,这条“由分而合、由乱而治”的道路,充满曲折却方向笃定。鲁国奉儒家礼治而早衰,齐用管仲“轻重之术”而霸,魏行李悝变法而强,秦守商鞅之法六世而一统——历史反复证明:革新图变、法治强国,是组织严密、国家强盛的核心逻辑。反观今日世界,全球化让各国紧密相连,却仍困于“诸侯并立”的旧秩序:国际协调能力不及昔日周天子之象征权威,核恐怖平衡阴影未散,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这恰如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而人类文明的终极归宿,必然是更高层次的“全球大联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西方殖民扩张的数百年,虽充满血腥,却客观上将分散的“孤岛世界”连成一体,完成了“天下体系”的物质铺垫;如今,这一阶段已完成历史使命,世界格局正迎来“中心转移”的关键拐点。而我们中国人,作为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继承者,对“大一统”有着先天的高维认知——这不是强权征服,而是“协和万邦”的秩序构建。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新法家网站的使命,正在于从法家思想中提取“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为这一“由分而合”的历史潮流,提供中国方案。我们研究《黄帝四经》的“道生法”,是为探索“全球治理”的哲学根基;我们阐释《管子》的“轻重之术”,是为思考“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我们钩沉名学的“名实之辩”,是为构建“理性对话”的逻辑基础。这,便是我们对“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当代诠释——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做文明对话的桥梁。 三、薪火相传:以团队为脉,致谢并肩同行的同道者 二十载风雨兼程,新法家网站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同仁们的心血浇灌。今天,我必须郑重致谢: 感谢陆寿筠先生,以深厚学养创建英文版网站,让法家智慧跨越语言壁垒,走向世界;感谢王入松先生,以精湛技术筑牢网站根基,保障我们在数字时代的学术传播;感谢付金才先生及各位学界同仁,以严谨治学精神参与研究,让每一项成果都经得起历史检验;更要感谢所有默默支持我们的朋友——你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条留言、每一份鼓励,都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 特别要感谢余云辉博士,长期以来对新法家网站的大力支持,在文化研究上的共鸣,是我们心心相印的挚友。 我们团队翟玉忠总编辑是我们的核心。二十年来,正是他以“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引领团队深耕文献、洞察时势,才让新法家网站始终站在学术前沿,成为法家思想当代传承的重要平台。这份“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是我们全体成员的精神灯塔。 同志们、朋友们,二十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是我们这代学人的“不惑之程”。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以“正本清源”的学术态度,深挖法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以“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推动传统智慧与全球治理对话;以“薪火相传”的文化自觉,培养更多青年学人加入传承队伍。 最后,让我们以《黄帝四经》中的一句话共勉:“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愿我们始终以“道”为魂,以“法”为器,在人类文明“由分而合”的大潮中,贡献中国智慧,书写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