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内圣外王图说 
作者:[翟玉忠] 来源:[] 2012-05-09


    天佑吾华,中华有大道。

 

大道不可以言传,却可以心感,于是有内圣之功;由体必有用,体用不二,圆融无碍,于是有外王之术。

 

那么,内圣与外王是如何具体关联的呢?从发生层面说,是以趋利避害的人情论相关联;从工具的层面说,是以名学,正名定分相关联;从思想层面说,是以静因、无为之道相关联。由此产生中国学术的两大支,一是名教(礼教、德教)之学,二是名法(刑名、法家)之学。前者诉诸诸德目,以德目判是非,作褒贬;后者诉诸诸法令,以法令判是非,定赏罚。

 

重在名教的儒家同重在名法的法家一样主张人情论,将之作为以礼(德)、以名法治天下的基础(关于法家与人情论的关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拙著:《道法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96~197页。),只不过儒家讲的人情更为复杂,但仍以好恶为其大端,为制礼基础。《礼记·礼运第九》上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这段话大意是说,什么叫做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不学就会的感情就是人情。什么叫做人义?父亲慈爱,儿子孝敬,兄长友爱,幼弟恭顺,丈夫守义,妻子听从,长者惠下,幼者顺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诚,这十种人际关系准则就叫人义。讲究信用,维持和睦,这叫做人利。你争我夺,互相残杀,这叫做人患。圣人要想疏导人的七情,维护十种人际关系准则,崇尚谦让,避免争夺,除了礼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饮食男女,是人的最大欲望所在。死亡贫苦,是人的最大厌恶所在。这最大欲望和最大厌恶,构成了人心日夜思虑的两件大事。每人都把心思藏在肚子里,深不可测。美好或丑恶的念头都深藏在心,从外表来看谁也看不出来,要想彻底搞清楚,除了礼之外恐怕也没有别的办法。

 

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对于因人情制礼,礼作于情的道理讲得更清楚,上面说:“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礼作于情,或兴之也,当事因方而制之。”

 

礼生于情,为政亦然。《韩非子·八经》阐述了君主治国的八个原则,其开篇就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名教、名法之学是建立在人情论的基础上,这是因为“情生于性”,人情与大道共始终。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解释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理论上,名教、名法之学皆重名位,皆重职分。

 

现实中,名教、名法之学相辅相成,相须而用。

 

二者同归大道,人心。内圣以证道,外王以行道。《礼记·乐记第十九》指出:“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中国文化圆融如此!

 

大道一贯,真实不虚。

 

内圣外王之学是中国独有的学问,也是人类至高、至大的学问。自庄周“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篇》)之叹,两千三百年来,其不传久矣。于此大争之世,有心者当仔细参究,并身体力行。


相关文章:
·翟玉忠:六经——中华文明的顶层设计
·贾坤鹏:论韩非的“内圣外王”之学
·翟玉忠:《大学》“德本财末”思想的时代意义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