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新辑圣学十图·小学图第十 
作者:[翟玉忠] 来源:[] 2012-04-23

题解:

 

《小学》是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的小学教材。朱熹在《小学序》中提到了编辑是书的目的:“古者小学,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同稚——笔者注)。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格(格:抵触,格格不入——笔者注)不胜之患也。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宣,而莫之行。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今颇搜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

 

此题辞放在《小学序》的后面,正文的前面。

 

《小学图》的作者是李,其内容是按《小学》目录为基础编排;本篇辑自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二册(王成儒注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175~180页。

 

小学题辞

 

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凡此厥初,无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见。爱亲敬兄,忠君弟长,是曰秉彝,有顺无疆。惟圣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万善足焉。众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颓其纲,安此暴弃。惟圣斯恻,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支。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恭,动罔或悖。行有余力,诵诗读书,咏歌舞蹈,思罔或逾。穷理修身,斯学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内外。德崇业广,乃复其初,昔非不足,今岂有余。世远人亡,经残弛,蒙养弗端,长益浮靡。乡无善俗,世乏良材,利欲纷,异言喧。幸兹秉彝,极天罔坠,爰辑旧闻,庶觉来裔。嗟嗟小子,敬受此书,匪我言耄,惟圣之谟。

 

或问,子方将语人以大学之道,而又欲其考乎小学之书,何也?

 

朱子曰:“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之于大学,则无以察夫义理,措诸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俟其既长,而后进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不可哉?”

 

曰:“若其年之既长而不及乎此者,则如之何?”

 

曰:“是其岁月之已逝,固不可追,其功夫之次第条目,岂遂不可得而复补耶?吾闻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源,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敎,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不幸过时而后学者,诚能用力于此,以进乎大而不害兼补乎其小,则其所以进者,将不患其无本而不能以自达矣。”

 

右小学,古无图,臣谨依本书目录为此图,以对大学之图,又引朱子《大学或问》通论大小之说,以见二者用功之梗概。盖小学大学相待而成,所以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故或问得以通论,而于此两图,可以兼收相备云。

 

译文:

 

    春、夏、秋、冬,这是天道运动变化的日常规律;仁、义、礼、智,这是人性固有的纲领。凡是以此为出发点,没有不善的。仁、义、礼、智四端和和气气的样子,随着感情的发动显现了出来。亲爱父母尊敬兄长,效忠君王敬爱长者,这就叫遵守优秀的道德伦理,以顺应无限的天道。唯有圣人的本性,才像浩大无边的苍天,不加一丝一毫的人为,原本就是万善俱足的。平民百姓纷扰粗野,人欲物欲交相为蔽,于是使人性固有的善良本念逐渐颓废,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唯有圣人发恻隐之心,建立学校聘请师长,以培育人民的德性根本,再从根本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小学的教育方法,是从洒水、扫地、待人、接物开始,在家要讲孝道,出门要注意尊重长者和他人,行为不要背离道德法纪。如果还有剩余精力和时间,就要诵《诗》读《书》,以增长知识,唱歌跳舞,以锻炼身体,使自己的思想不要超越道德法纪的范围。穷究事物之理,修养心性,这是儒学非常重大的道理,明白天命的显赫盛大和人心的善良本性是一致的,而没有内外之别。到德性崇高业迹广阔之后,再回到其开初的时候,更一步体会过去并不是本身没有,今天也不是有剩余。世代已遥远了,那时的圣人已不在了,现在留下来的只有残缺的经卷和松懈的教育,如果在儿童时,没有良好的教养以开其端,长大以后行为就会更加轻浮和放浪。乡野之间如果没有好的风俗,社会上也不会有优良的贤才,大家都陷于相互欺诈和唯利是图的争夺之中,各种胡说八道的议论就会甚嚣尘上。非常幸运的是,在我们国家里,优良的道德伦理法则还不曾堕落,因此使我们有机会辑录历史资料,用来教育和觉醒后代之人。希望年少的学生们,要恭敬地努力学习此书,这可不是我老汉的个人说法,而是圣人的教诲。

 

有人问,你既然将给人讲述《大学》的理论,可是又要人学习《小学》的道理,这是为什么?

 

朱熹说:“小学与大学,固然有所不同,但是作为圣人之学则完全是一致的。所以,正当其年幼之时,不对小学的内容有所练习实践,就不能掌握收回‘放心’的功夫,不能修养好德性而奠定以后学习大学的基础。到长大以后,不能进一步学习大学,就没有办法体察义理,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事业之中,收到小学奠定好的基础之功。现今对幼童进行的启蒙教育,必须先使他自己尽量学会洒水、扫地、待人、接物等事情,做好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教育内容的基础练习。等到长大时,再进一步学习‘明德’、‘新民’和‘止于至善’等内容。这是教育次序的理所当然,怎么能不这样做呢?   

 

  问:“如果他的年龄已经长大,而又未学习过小学,应该怎么办呢?”

 

答:“已经过去了的年龄。固然不可能追回来。但是,做学问的次序、条目、内容,难道不可以把它们补回来吗?我听说就‘敬’这个字来讲,其专一不二的精神,正是圣人做学问之所以能坚持到自始至终的原因。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不从这种精神出发,就没有什么用来修养自己的本心,恭恭敬敬地搞好洒水、扫地、待人、接物等礼节之事,也不可能很好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作为圣人学问的大学。不从这种精神出发,也就没有什么用来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进行德业的修养,也就不能达到‘明德’、‘新民’的功效。因某种原因而错过小学的学习年龄,后来开始学习的人,如果真正地能在这种精神上刻苦用功,也可以凭这种精神在学习大学时,同时补上小学的内容。那么,他在大学方面的进展,将不会因为没有小学的基础,而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

 

    上面的小学题辞,古代时没有图,我非常谨慎地依据该书的目录画出此图,以与大学的图相对应。又引用了朱熹的《大学或问》中,贯通论说大学与小学关系,以说明大学与小学两个方面功夫的联系与区别。其实小学与大学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对待而成为圣学的,所以是一中有二,又二而合一的。所以朱熹的《大学或问》把小学、大学连贯起来研究,对于小学与大学这两个图,可以说起到兼收相备的效果。 


相关文章:
·翟玉忠:六经——中华文明的顶层设计
·翟玉忠:《大学》“德本财末”思想的时代意义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