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直言劝谏方为孝——读《孝经·谏诤章》有感 
作者:[佚名] 来源:[] 2011-11-10


    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华夏子孙也一直为传统美德所指引。社会是进步的,现代的人越来越觉得封建道德固步自封、过于刻板,然而,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什么是经典之后,才慢慢发现,僵化的不是传统,而是人的心。“三纲六纪”早已被时代所废除,可是,我们的生活却一直被那些伦理所影响,父子、君臣、夫妻,“各在其位,各谋其职”,这些都是封建礼教带给我们的。传统是需要被批判的,但也是需要被解放的。

    就以“孝”为例:“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历代提倡;“三纲六纪”中也提到:父为子纲、君为臣纲,这是封建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思想;现代社会中,师长时刻教导我们要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是时代赋予的伦理规范。那么,究竟何为“孝”?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孔子的话清楚地说明了作为儿子、臣子的道理: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

    《礼记》中这样一句话“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从古至今,父母位尊,这是纲常。我们在温习这些美德的时候,也会不经意的发现,所有的传统都可以是辩证的,“孝”是“百善”之首,然而,我们的“孝”不是简单的一昧的听从,而是有其真正的道义所在。在道德的伦理中,“孝”是本分,但是,对于父母的命令,不能随便听从,要仔细斟酌是对是错,是否可行;如果遇见父母做了不应当的事情,就应该及时劝谏,说明是非对错。对于君臣也是一样:曾经的天子,如今的领导人。他们日理万机,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天下的黎民百姓,如果天子有善行,则天下人民得福,如果天子有过失,则天下人民遭殃;如果领导人的决策正确,则天下人受益,如果领导人的决策错误,那么,全国人民要跟着受苦。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臣之谏君,子之谏父,自古攸然。春秋时卫国大夫子鱼,孔丘称赞他:“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子鱼富而不骄,谨守臣道,多次向卫灵公推荐为人正直且德才兼备的贤臣蘧伯玉,在临死前告诫儿子将他的尸体放置于窗下,尸谏卫灵公,至诚的忠心使君王受到感化。以不畏权贵著称的名臣狄仁杰也是一位嫉恶如仇、敢于直言相谏的人,几次犯颜直谏,唐高宗赞叹说“真大丈夫矣!”高宗当政时,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皇帝宠信擅作威福,狄仁杰挺身而出,弹劾其人不法,要求交付法司审理。高宗还想包庇王本立,仁杰毅然奏曰:“陛下何必怜惜一个罪人而亏负王法呢?如果陛下定要曲赦本立,那么就请将臣放逐于无人之境,以告诫后世忠臣。”高宗无可奈何,将王本立依法定罪。史书记载:“由是朝廷肃然。”作为臣子就应该时进忠言,勇于匡救,只有直言劝谏,哪怕天子偶尔犯点错误,也不会把天下丢失掉。对于诸侯、大夫,身边也应该有直言谏诤的家臣,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行为,保护他们应有的地盘。

    不仅是君主,普通的士族也不能缺少直言谏诤的朋友,要随时给予他忠告善导,这样,他就不会丢失掉美好的德行;为人父的人,如果身边有明理达意、敢于指出自己错误的子女,并能帮助他修正自己,那么他就不会做出不义的事情。君臣与父子,道理都是相通的,当臣子遇见君父做得不对的时候的,不可以不向君父直言或婉言谏诤。作为臣子,应当明辨是非利害,明确劝告君父,君父如果不听从劝谏,还应当极力进谏,不能陷君父于不义之中,即使是触怒受罚,也不怨恨。但是,我想,劝谏也是要讲究方法的。

    盲目听从,不能算是真“孝”,孔子的思想中,“敬”“养”“谏”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
 


相关文章:
·中国还在以西方为尺度,印度已经学会以中国为尺度
·人民日报:西方为何一再曲解中国
·李建宏:西方为什么越来越穷?
·直言劝谏方为孝——读《孝经·谏诤章》有感
·中国官方为“中国模式”降温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