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人要在其位,尽其义务——读《三纲六纪》有感 
作者:[佚名] 来源:[] 2011-11-10


   我们常常听说“三纲六纪”,那么,究竟何为“三纲六纪”?陈立撰在《白虎通疏证》中说:“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用简单的话解释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三纲六纪”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伦理观念,是礼教的核心,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古至今。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说,“三纲六纪”的思想是被废除了的,可是,国人却在旧的传统观念中发掘到新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它该有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传统观念中的精华,让良好的道德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

  陈寅恪大师曾经说过,《白虎通》当中的“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他的学生,著名学者季羡林大师也在《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这篇文章中提到“它指的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则是在古代社会形成的,必然带有传统的意味,然而,南宋朱熹曾说:“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这些已经充分说明,“三纲六纪”的存在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意义。

  “三纲六纪”给了人们一个基本的、具有很高概括性的行为规则。儒家把这种伦理纲常思想看作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最主要的道德关系,是天经地义的永恒不变的“天理”,如同孔子的政治思想中的“各安其位、依礼行事”。我很赞同贺麟在他的著作《文化与人生》中提到的“人尽单方面的爱,尽单方面的义务,是三纲的本质”。只有人在位分内,尽自己单方面的绝对的义务,才可以维持社会人群的纲常。

  中国的“三纲六纪”,指的是:人生在世,人与人间的关系就是三个方面的“纲”加六个方面的“纪”。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处理好这九个方面的关系,那么,社会和谐将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也必然受到世界的尊重。但是,这九个方面的内容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需求,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批判,进行改造,让它具有时代意义。就三纲而言,“君为臣纲”,不仅仅是国君和臣子的关系,而应该扩展为国和人民的关系,国家发展依靠人民、最终为了人民,那么,人民热爱国家、拥护国家,国家就会因此而稳定;“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不仅仅局限于子从父、妻从夫的关系,要避免把它作为单方面的关系来强调,不是像“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那样绝对的服从,现代社会强调的更多的是平等,因此我们应该把它变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这样才可以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就六纪而言,是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第一纪诸父,即叔伯一辈,对叔伯要友善;第二纪兄弟,兄弟姐妹要相亲相爱;第三纪族人,要知道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然后是诸舅,即母亲的兄弟姐妹,要有情义;最后是师长和朋友,要尊敬师长,对朋友要友爱。在当代社会,我们要从六纪推广到社会上的一切事物,爱自己、爱家人、推己及人,爱每一个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一切…我们要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这才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要想社会良好的发展,仅仅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是不够的,还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自己绝对的纯义务,这样才能突出“三纲六纪”的本质,实现社会的更好的发展。

  贺麟的《文化与人生》中学校师生关系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表现。假如为教师者都能绝对的单方面的终于学术,认真教学,不以学生之勤惰、效用之大小而改变态度。又假如为学生者都能绝对的单方面的尽其求学的态度,则学术的进步可以维持。同样的,再比如医生和病人,企业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等等,如果每个对立的双方都能在各自的位置上竭尽全力尽方面的纯义务,那么,社会中岂不是有太多的进步、太多的美好、太多的和谐。 

  “三纲六纪”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古代传统伦理思想的精华,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总结。对“三纲六纪”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也就有其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伦理道德规范的建设上,我们不应该割裂历史,因为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时代性,我们要从传统精神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弘扬传统美德,再结合时代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只有二者相互促进,才能保持经济社会长久持续健康发展势头。

  时代是进步的,然而,精神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要将历史中的“三纲六纪”进行批判,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汲取营养,吸收精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对于个人,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我们还需要学习应对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能力,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相关文章:
·人要在其位,尽其义务——读《三纲六纪》有感
·薄熙来:一讲优良传统就有人说“左” 不要在乎
·翟玉忠:内圣外王要在“息欲明制”——《傅子》读后
·关于美国要在道义精神上全面征服中国的备忘录
·卫战胜:对称的权利义务,才能成就纳税人意识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