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
《社交网络》,美国人的时代史诗 
作者:[韩松落] 来源:[] 2011-03-15

  欧美人已经走到了“历史的终结”,因此,他们的生活呈现出一种近乎腐朽的缓慢,近乎无趣的安宁。

  我有一个哥们,和我关系很铁,在观影数量上,我们也都相差无几。但他极为推崇的两部电影,都是我看不下去的,一部是《机器人瓦力》,一部是《社交网络》。我问他,《社交网络》好在哪里?他回答:凌厉的剪辑,暴风骤雨一样的对白,还有,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剪辑和对白,属于技术范畴内的问题,可以不拿来作为我们分歧的比较,而所谓的人性展示,却是我最不认同的部分,在我看来,《社交网络》和好多好莱坞电影一样,虽然有人性展示,虽然被精致的影像技术包裹着,但实质上却是一种粗陋的人性展示,谈不上深刻,更缺乏情感的浓度和厚度。

  但让我感兴趣的,不是我们各自的看法是否成立,而是我们对这两部电影的观感差异是怎么产生的。经过认真探讨,我们发现,这和我们的出身以及境遇都有关系,他虽然也是个生性敏感的人,但自幼生长在省委大院,此后生活非常顺利,能够称得上挫败的,不过是朋友的几次背叛,家人的若干争吵,而我从小生活动荡,人生所能遇到的最惨痛的事,全都一一经过,因此,《社交网络》里的人性展示和情感浓度,能让他满足,却不能让我满足,能刺激到他,却难以撼动我。

  当然,影像里的人性展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豆瓣上一篇署名为Layla的《社交网络》影评中说:无奈,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史诗。讽刺正成为唯一可信的时代精神(相比起纯情和悲壮)很可能,《社交网络》也就是美国人在新时代创造的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对他们来说,这个时代的最大最重,无非如此。

  问题在于观众。刘瑜一篇关于 “历史的终结”的文章,非常有启发性,她说,欧美人已经解决了他们生活中大部分与生存有关的重大问题,已经实践了大部分可能性,走到了“历史的终结”,因此,他们的生活呈现出一种近乎腐朽的缓慢,近乎无趣的安宁,而我们国内却还在发生惊天动地的巨变,还有无数的机会,还有无穷的可能性供人探讨,所以,中国留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已经被甩出了真正的生活,一部分人因此急于回国,为的是逃离那种走到尽头后的无所事事。《社交网络》之所以在欧美引起轰动,很可能因为,那就是那些走到尽头的人世界里的最大——他们已经完成了社会大厦的建造,致力于在大厦上进行微雕。

  而中国观众是不是需要这种微雕呢?可能需要,但只是一部分人,是在自己的局部世界里完成了大厦建造,生活里别无新事的那些人。而对大部分中国人(包括我)来说,许多大事还没完成,离奇的事情还在发生,满怀创痛的我们,是欣赏不来这种人性微雕的。正是我们的电影或者文学艰难处境的来源,我们要和世界接轨,要学习他们的人性微雕,他们的话语方式,要像戴维·芬奇那样拍精致寡淡的电影,像伊恩·麦克尤恩那样写精致软弱的文字,但我们身处的面对的,却还大不相同,结果是既得不到欧美观众认可,也被国内观众嗤之以鼻。

  我们能欣赏好莱坞的那种白亮电影吗?有些人可以。我们有资格制造属于自己的类似电影吗?或许还很遥远。


相关文章:
·郑永年:如果中国知识圈持续“下行”,那么将会面临一个全面弱智时代
·翟玉忠:从《中庸》看《大学》本义及其修养路线的时代性
·翟玉忠:全球化时代中华大道智慧必将流行
·陆寿筠:马克思学说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
·李建宏:西方进入疫苗专制时代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