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邋遢道人:为孔子和儒家辩护起码要尊重历史 
作者:[邋遢道人] 来源:[乌有之乡2011-3-1] 2011-03-09

    罗宁先生说反对在天安门立孔子像的网友都“心虚、自卑和怯懦”,他们的批评属于“用野蛮、粗暴、无礼、失德的语言、文字,攻击孔子”,于是对孔子和儒家做了很大篇幅的“正名”,宣传儒家的丰功伟绩。贫道读了后觉得激情有余,老实不足,很多地方与历史记载的事实并不相符。贫道重点对他描述的统治阶级打压孔子思想方面说一下看法。  

   罗网友说:“在春秋战国时代,统治社会的奴隶主阶级,对于不合于自己统治利益的孔子及其思想、学说,不约而同的一致采取了排斥、拒绝、漠视、打压的态度。”这段话里,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应该有“不合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利益”的成分,因此才遭打压的。如果不是这样,这个段落就有误导读者的嫌疑。实际上,罗网友是说不清楚的。因为即使现在,中国这个时期是否有明显奴隶社会的特征史学界都有争论,其次,无论从论语里还是其他儒家经典里都找不到孔子或者他的追随者有妨碍“奴隶主阶级”统治的词语。  

   孔子之所以不被当时诸侯国看好,主要原因与他反对统治者利益或者什么奴隶制无关,而是他要各国恢复周礼。也就是一是要听周王室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其次要在礼制上行周礼。但是,对诸子封建的体制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是分裂的原因,西汉刘邦分封诸子为王,结果文景时期就天下大乱,不是景帝尤其是武帝削藩,汉朝也是周朝下场。到春秋时期各姬姓诸侯王不再听王室的,是周礼的结果。恢复西周的封建制,无非是再来一次从统一到分裂的轮回而已,有什么高明的?  

   孔子宣传周礼的主要内容还是与“礼仪”,也就是习俗有关。但即使是西周时期,各地也不都是周的礼仪,婚丧嫁娶等也是各有各的习俗。孔子生在鲁国,鲁国确实行周礼(因主持制周礼的周公封于此)。但孔子活着的时候周边小邦邾国、大邦齐国等依然行“夷礼”,一些国行夏礼,宋国习殷礼。习俗是很难改的,丧葬工作者出身的孔子想让各地官民都改成他们那里的习俗,自然也很难受欢迎。  

   这才是孔子不太受欢迎的原因,什么“奴隶主阶级”,“统治利益”都不是生拉硬扯的。  

   接着罗网友说:“秦始皇恼怒于信服孔子思想、学说的儒生,对于自己所奉行暴政的非议,残暴、血腥的予以镇压,一举“‘焚书坑儒’。”  

   这又是听两千年来儒生们悲情编造的。关于焚书坑儒,《史记》里本来说得很清楚,什么时候,因为什么,杀的都是谁,烧的都是什么书。不管历史记载只管自己瞎说不是好习惯。(下面引号内容都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的原话)  

   始皇统一中国后当年,“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这段话清楚记载了当时关于国家基本体制的争论。包括为什么实行郡县制而不是周礼——封建制。因为儿子们虽然开始兄弟亲近,“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这是周最终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现在好不容易统一了,“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因此中国才有了后世两千多年的郡县制国家。而这种国体是至今世界现代国家基本国体。  

   也就是说,秦国究竟该“克己复礼”实行封建制,还是创新实验郡县制,是当时最重要的争论,也是儒家和法家最大辩论题目。秦始皇最终选择大一统的郡县制,并不是出于私心,因为分封制照样恩泽的是自家人。封建制必然造成国家分裂动乱,老百姓“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才是根本原因。同时也说明秦始皇还是善于分析,不因为“群臣皆以为便”就按多数人意见办。于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如果儒生们不一再要复古,要恢复封建制,也不会有焚书之事。三十三年(秦统一后第七年)“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这一段把儒法之争写得很清楚了,起码有几点是没有异议的:  

   首先,儒生们坚持封建制,而且认为秦始皇搞郡县制是错误的,赞同郡县制的都是阿谀逢迎。理由有两点:一是不能你秦始皇一个人高高在上,让子弟、功臣们与普通老百姓一样是“匹夫”。二是只要不恢复旧体制就一定灭亡。这两点理由显然不是从公心考虑的,要现在看根本拿不上台面。  

   其次,秦始皇显然不是独断专行,关于究竟采取什么体制问题,起码两次都是“下其议於群臣”。不是“一言堂”,而是让双方都发言的。  

   第三,李斯焚书的理由与这场争论密切相关,而不是一般的愚民政策。要点是“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也就是儒生们坚持自己“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导致国家灾难的封建制。建议用烧掉民间的(注意:儒生家的和官吏家的这些书不烧)文科类书。理工医农类不烧。当然,贫道赞同李斯的主张,但不赞同李斯的措施。因为在大的转型期,新旧体制的斗争会持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是烧了书就没有某种思想主张了,况且不利于文物保护。  

   不讲过程不讲原因,很容易把始皇焚书说成是完全想搞愚民政策。看完司马迁的记述就知道不那么简单。  

   焚书与坑儒显然是两回事儿,甚至“坑儒”这个词本身就是后来儒生们杜撰的。  

   始皇为什么杀了一批人?这些人是什么身份?司马迁写得很清楚:  

   首先,秦始皇杀的不仅仅是儒生,而是各家的“生”,甚至更多的可能是“方家”而不是“儒家”的门生。这一点很重要。后来人把史记中“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一段中的“生”都翻译成儒生是没道理的。这不仅因为“生”的本意是“门生”,还因为史记里有以求神访仙炼药为业的“卢生”“石生”等人,这个时候干这些营生的是“方家”还不是“道家”。引起始皇杀人的直接原因是一群“方家”门生。卢生这个家伙很不地道:早在焚书前他就给秦始皇说“亡秦者胡也”,搞得秦始皇大发人力财力修长城。后来又号称能给始皇炼出长生不老药。炼不出来,却说“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於神”,因为神不保护才炼不出来。让秦始皇多盖宫殿,行踪不让人看见。最后还拿不出仙药,只好逃跑。逃跑前还与姓侯的儒生“相与谋”,大骂秦始皇混蛋。秦始皇知道卢生跑了没出撒火,说:“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秦始皇杀的是“生”,主要是“妖言以乱黔首”的各家门生,并不特指儒生。散布妖言的肯定与装神弄鬼的方家关系更大一些,因为那个时候儒家道家都还不搞这个,这是人家方家的专利。  

   大一统的郡县制不见得就是“暴政”,封建制也不见得就“仁政”。欧洲一千多年封建制,老百姓倒真的不是“匹夫”,而是“农奴”,是封建贵族的财产。因此罗网友说的与历史事实不相符。  

   贫道觉得,罗网友这个帖子更多的是表现他是个儒生后人,像这段“给明王朝、清王朝造成了巨大统治危机的李自成、洪秀全,曾经在自己一时能够控制的地区内,极其粗暴、残暴的捣毁孔庙、焚烧《论语》等书籍、打杀儒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仇恨农民起义领袖?恐怕不会是,那是想表达什么呢?大概是表达对“下愚”们的轻蔑。  

   至于罗网友其他文字,就完全是表达情绪了,什么内容都没有。  

   贫道注意到,别说罗网友这样的孔子徒孙了,就算那13个教授也基本说不清楚道理的。 


相关文章:
·陈焕章:《孔门理财学》第一章 ——孔子生平
·施格:《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序
· 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自序
·夏德:《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序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