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军事战略
郭继卫:制生权斗争——戍守生命的微边疆 
作者:[郭继卫] 来源:[《世界军事》杂志2008年第10期] 2010-11-01
 
 
按:和平的幸福生活是靠稳固的边疆创造的。而边疆早已不再仅仅是那些蜿蜒曲折的地理符号。当1620年“五月花”号船停靠美洲普利茅斯,就已经为那个新大陆上西方社会与美洲土著的领地斗争和文明冲突埋下伏笔;而1961年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的太空漫游则标志着远在无垠太空,疆域与技术争夺的开始。自从人类能够运用生物科技手段探索生命微观乃至超微的世界,并发现了其间的巨大利益含量的时候,生物超微边疆的命题便赫然出现了。当今世界,建设边疆或许并不全然是针对敌人,而常常受命于自身的发展需要。本文率先提出了“生物超微边疆”亦可简称为“微边疆”这一全新概念,从人类对边疆的开拓、生物威胁对边疆效应的迫切要求,和生物超微边疆的雏形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新的国家安全防御疆域取决于思想跋涉的自由无疆,面向未来的制生权斗争则启始于微边疆的确立和巩固
 
中国的万里长城横亘于崇山峻岭、雄关漫道之间,千百年来,如同一道凝固的真理,昭示着来者:国之疆界对于国泰民安、和平发展的绝对重要意义。对边疆建设的轻视就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不负责任,而边疆观念的陈旧往往容易使得边疆建设战略出现失误,从而造成顾此失彼、自以为是的偏差。
 
一、  边疆走向多元化、抽象化、技术化
 
流淌的历史:似乎是上帝手中不经意间飘落的一根红丝线,落在版图之上,便成为铁一样的神圣边疆。中华民族从历史上就是个防御性民族,从不觊觎别人的劳动果实,也从不放弃自己的一寸领土。因此,自古以来英雄好汉将他们建功立业的舞台称之为疆场,并上演了多少壮美的戍边故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和边疆有关的这“一条线”战争。如抗美援朝、援越抗法、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援越抗美、西沙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及多次防空作战等。数十万将士的鲜血抛洒在祖国的陆、海、空疆域之上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边疆、有了母亲一般的家园、有了守土与扩张的斗争。随着认识世界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提升,有关疆界的斗争也从陆地,迈向海洋、天空以及更远。
 
八十年代初,曾经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特种计划室主任和总统安全顾问的丹尼尔·格雷尼姆,会同30多位著名科学家、经济学家、空间工程师和军事战略家,精心研究撰写了《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一书,阐述了“高边疆”成为美国新的国家战略的必要性。美国历史曾经就是远渡重洋、开疆破土的产物,在太空领域,他们照样不愿让别的国家掌握主动权。“高边疆”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美国的空间技术,“把竞争的重点转向我们占优势的技术领域”,开拓新的空间领域发展经济和加强军事实力,并直接促成了“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和以后的“导弹防御系统”的出现。我们把它看作是美苏“冷战”的重要战略,并且是导致前苏联拖垮经济、轰然解体的致命一击。作为研究边疆建设的著作,它的现实意义就是全面突破了我们对陆、海、空直观国家领属的认识观念,将开拓新空间、开发新技术、夺取新功能和传统边疆概念结合起来,并赋与了强大的军事战略力量,从而使人们走出了地理意义的边疆观。
 
随着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信息作战广泛应用,传统战场在演变为陆、海、空、天、电五维对抗之后,信息空间与信息边疆(第五边疆)又应运而生。信息技术不是界碑,但是能够延伸界碑的作用;不是武器,但是能够倍增武器的威力;不是军队,但是能够代替军队去开拓与把守边疆。这种边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技术手段上具有抽象的、却必不可少的防御要求。
 
进入21世纪,人们迎来了生物科技时代,以军事生物科技为主要打击手段的制生权战争开始为人们所关注,从而生命微观的疆界问题被提上意识日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第六边疆”或“微边疆”,而且有足够的理由和教训认为:这一疆界问题比以往任何边疆建设更复杂、更敏感、更模糊、也更重要。
 
二、向生物疆域逼近的威胁
 
身边的惊影片:1995年以来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以两包方便面加十元“误工费”的代价,在安徽采集了4000个以上的家庭和1.6万人的血样用于人体基因研究。这样流向国外的基因取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过很多次,动辄上万人参与,总的覆盖面几乎达到2亿中国人,其中仅在安徽的样本筛选就涉及600万人份(童增,《最后一道防线》)。涉及到特殊疾病、遗传特征、发育学、民族易感性等各个方面,甚至专门采集过5000份孪生子血样,因为挛生子基因特征更明显、易感性更强、更容易找出规律和生物缺陷。这种国人生物信息资源的随意外流是极其危险的和不可忽视的。而人的国际化流动,给这类问题被动设防带来了不可操作性。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下设的“人体研究保护办公室”2002年3月28日通报其调查结果说,这些机构在中国进行的15个人类基因研究项目,在生命伦理、监督管理和确保参与者的安全等多方面存在“广泛而严重”的违规操作。
 
生物防御体系的效能具体体现于保障国家和人民不受生物因素侵犯的能力。生物防御能力是消除或避免生物资源研究、发掘和利用过程中的危害影响,以及抵御外来生物因素侵袭的实力,它是在生物领域保障国家安全的军事潜力、经济潜力、政治潜力和科学潜力的总和。
 
我们谈到生命微观领域所面临的安全界限确立问题,显然要比以往以空间范畴为标志的、或技术独特性为界定的边疆概念复杂得多。其特点具体表现在:
 
1. 不仅具有地理疆界属性,又具有生理特征属性。对生命微观的保护首先是以国家为地域范围的,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它又是以人类种族生理特征或生物信息为技术防范目标的,从而不仅和地域有关,更是和这一地域的生命生长运动状态有关。
 
2. 不仅具有技术空间利益界限,又具有生存空间利益界限。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了解既有宏观层面的,又已进入到微观(超微)世界,非肉眼所见的微观疆界必须依靠现代生物科技手段才能任凭驰骋,是科学技术决定了这一空间的利益构成,超越了单纯地理空间的简单概念。同时这种空间的结构基础又是以整个生存状态相关联的,所面临的危胁不再是地理面积的减少,而是全部生存利益的丧失。
 
3. 不仅具有军事保卫价值,又具有知识与市场保护价值。和其它边疆概念一样,生命微观疆界是军事安全的必要构成,同时,其军事价值只是对某种存在的维护,和这种军事存在相比较,发展与竞争的价值更为重大,包括科技发展、知识(认知能力)发展、经济与市场的发展等,存在与发展的关系构成了生命微观领域保护与交流开放的基本矛盾关系。
 
4.不仅具有敌方攻击可能,而且具有己方失误造成破坏的可能。和其它疆界不同,生物科技研发已经触及到人类最小构成的关键环节,无论是研究设计的失误,还是具体操作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灾害性后果。
 
三、生物防御体系和生物超微边疆
 
不抛弃、不放弃:满街流行的饰品为口罩、都市弥漫着恐慌、城乡间为了活命而封锁对立、医护人员殉职与弃职而逃、中国卫生部长易人、疫区某些国家间人员往来几近中断、全球直接经济损失590亿美元,中国总的经济损失高达4000亿元……这是“非典”肆虐时几个不同寻常的片断。
 
自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大规模爆发并引起全球性恐慌以来,人类安全的重要性和生物属性对安全的影响都更为世人所重视。SARS的出现及在国人中的高发率,实际上预演了自然状态下生物袭击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也证实了我们这样一个生活水平及卫生条件不高,人口密集、社会流动复杂的国度在生物安全方面尤其脆弱和落后
 
“非典”之后,各种抗击流行性传染病的国际性联合行动日益增多。如2004年东南亚地区的联合抗击禽流感,人们看到的是跨国合作的日益重要,这些合作研究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国家疆界在流行性疾病面前已无太多防御意义,而技术与资源的学术自由交流又从军事上制造了极大的国家安全漏洞。
 
所谓疆域是指拥有所属权利的特征性区域,它具有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占有权的合理性:比如地域占有的自然条件形成因素、历史延续因素、政治(外交)约定、技术上的实际控制能力、对主权不明区域的抢先开拓等等;二是占有区域的特征性:疆域总是以某种(或几种)特有的或优势的重要属性为基础的,这种属性可能是基于地缘的、文明的、实力的,抑或是和当前与未来利益密切相关的。明确疆界的目的就是对这些规定性能够更好地保护(或发展)。
 
边疆是国家利益的标签,体现在国家安全的维持、核心利益的保护、军事防卫的加强等各方面。而在生物领域中,这些特征无不受到严峻的挑战。
 
生物超微边疆或称为“微边疆”构想将明确对生物技术产业和军事战略具有强大影响的优势技术领域和关键资源领域,通过捍卫生物超微边疆来保证国家生物科技军事安全。生物超微边疆从狭义理解,主要是指中国人的超微生物信息,如基因、蛋白质等种族特征性信息及人群遗传资源等。从广义理解,则应该涵盖具有国家(地域)特征的全部生命领域资源的超微生物信息。
 
四、如何建设生物超微边疆
 
疯子抛出了“生物核武器”:2001年10月4日,在“9.11”事件发生20余天之后,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名报社编辑因接触装有炭疽孢子粉末的邮件而感染炭疽,并于数日后死去。此后纽约、华盛顿等地相继出现炭疽信件感染事件。至12月底,美国证实22人感染炭疽,其中5人死亡。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部长汤普森于2001年10月14日接受采访时称其为“生物恐怖”,这是人类首次公开宣称面对“生物恐怖”。美国联邦调查局发现邮件中的炭疽粉末有极高的纯度,属于武器级炭疽,这种炭疽只可能来源于军方或政府一级的研究机构。尽管经过大规模调查,联邦调查局等机构至今仍未找到策划炭疽攻击的凶嫌。
 
突如其来的“9·11”事件和炭疽事件在美国引起了极大恐慌,美国政府以前从未遇到过类似情况。从地缘环境上看,美国受到两大洋的天然保护,一般不易遭受外敌攻击,在世界各大国的军事术语中,似乎唯独美国没有“边防”这个概念,它一直把“防务”设在国外。据说美国也没有制定过本土地面作战防御计划,只有防御洲际导弹的计划。而这一生物袭击事件,使得美国军方也为之紧张起来。于是如下场景接二连三出现:
 
空军设防于天:美空军连续4天在基韦斯特岛动用4种不同的雷达,试验能否将普通的云团同可释放到大气中并随风扩散的生物或化学战剂形成的云团区分开来(美国《空军时报》2002年4月16日报道) 。海军划舰而防:美海军对“星座”号等五艘航母进行生物战细菌检测测试,把反生物战细菌设备配备到战舰上来,还将对每一艘航母和两栖攻击舰进行改造,以使之具备生物战细菌的确认能力(美国《海军新闻网》2002年8月12日报道)。陆军寓防于民:美陆军士兵与生化司令部开发“多任务传感器”(MMS)项目,目的是利用美国现有商用和政府所有的雷达系统(国家气象局、联邦航空管理局以及地方电视台所使用的现有雷达),为美国本土受到生化武器的袭击提供早期探测,形成一个“生化保护伞”(美国《陆军内情》2002年10月21日报道)。国防部全民皆防:美国军方正在民间卫生部门的配合下开发和部署一个生化武器袭击“症候监测”预警系统,把医院、诊所、药站、学校甚至兽医站的数据集中起来,五角大楼已在华盛顿地区建立了一个试验性预警系统,收集了104家军队诊所的数据(新华网华盛顿2002年11月19日报道)。
 
生物恐怖被称为疯子手中的核武器。生物恐怖可能肆虐的前景令一些病毒学家大为震惊,因为现在还没有广谱抗病毒药物,他们呼吁应对“病毒恐怖主义”需要新的曼哈顿计划(英国《泰晤士报》2005718日),这也随之提出一个难解之题:作为生物危害的防御措施,敌我的界限在哪里?怎样防御才有效?
 
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信息化和军事斗争的全维化已使得固有安全防线远不能适应需要,像中国这样发展中的人口和农业大国,相对于经济安全、信息安全而言,生物安全可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我们可以做出最坏设想,作为对抗手段,采取金融破坏,无非是把一批“富人”变回到“穷人”;采取信息破坏,无非是把“城市人”变回到“农村人”;而采取生物因素破坏,全体人民都无退路可言。要加强生物超微边疆建设,至少应当注意:
 
1. 树立生物微观边疆意识。生命微观世界的大门正在打开,这就好比是人们刚刚登上一块尚未开发的新大陆。一时间只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兴奋感,没有矛盾冲突的危机感,因此,一是往往会出现忽略新的边疆概念的情况,二是未能明确利益潜在价值,三是难免出现强者优先、侵占他人权益的情况。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从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角度,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思想认识上尽早结束生物信息的不设防状态。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实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借鉴这一战略设防理论,建立中华民族的生物防御体系,捍卫中国生物超微边疆,即进一步明确制生权主导下的作战空间概念,对于生物科技高迅速发展和生物恐怖威胁日益增长条件下的我们来说,更具紧迫的现实意义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考价值。
 
2. 逐步明确和建立生物超微边疆基本要素。研究生命超微疆域的特点和重要生物信息的流动规律,发现那些民族关键生物资源,核心基因资源必须受到重点保护,并确保不被泄露、丢失。由于生物超微边疆的技术依赖性,从某种意义上技术能力多强、生物超微疆域就有多远,因而必须优先建设国家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像重视国防那样重视生物微观拓展能力建设。形成集研究、应用和产业化为一体的防御理念,在生物安全与生物反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建立一批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P3P4实验室),成为防治重大传染病、防御生物恐怖的研发基地;研制出针对主要生物恐怖因子的疫苗、治疗药物、检测技术;建立和完善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和防御技术网络,有效遏制外来生物入侵。
 
3. 形成生命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国际规则与自我保护政策。生物科技离不开国际交流,必须有分工,有协作,有相互尊重。因为生物科技不仅具有科研价值,还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尽早形成国际性的规则约定更为重要。
 

生物超微边疆将国家(或民族)的利益边界从地域区划向生物个体的生物信息延伸。如果说和未来战争中制生权争夺的出现一样,全球化时代人的个体流动与迁移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我们对以遗传为线索的代际关系、以族群为线索的宗亲关系、以民族特有疾患为线索的生物缺陷关系等,必须设立防御规则,以保证重要生物规律和特征不能处于失控状态,造成生物利益流失和国家利益危害。


相关文章:
·陆寿筠:必须将阶级斗争放到多维整体动态平衡这个全局
·翟玉忠:抛弃幻想,准备斗争——全球大争时代的中国战略
·李晓鹏:明朝中后期高层政治斗争内幕与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回顾
·重读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特有现实意义!
·李明:毛泽东的对美斗争艺术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