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主义研究
宋桂芳:冒名上大学需要多大“能量” 
作者:[宋桂芳] 来源:[新华网2009年05月06日] 2009-05-07

     有些不可思议、几无可能之事一旦成为事实,即便是偶发的个案,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反思价值。5月5日《中国青年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蓝本:罗彩霞,一名普通的农家女,被冒名顶替失去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无奈只得复读一年。然而,梦魇并未过去:因为身份信息被篡改,在新学校,她申领教师资格证,甚至毕业证、学位证等都面临大问题。而顶替罗彩霞身份的,是他的同班同学,当地公安局政委的女儿。

    冒名顶替上大学之事以前算不上新鲜,但如今甄别技术进步了,制度也日渐成熟,一厢情愿的冒名读大学何以还能得逞?

    有人说,此事得逞当然离不开孩子他爹。有扭曲的权力寻租,必然能找到一个个“毕姥爷”。这个逻辑当然没问题。在一些权力张狂、环节独立的领域,突破制度关口的难度并不大,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就可以轻松完成寻租流程。但是,如此离奇之事竟然大大方方地发生在以严格著称的高校招生录取领域,其个案带来的震撼远比房地产腐败窝案等更要强烈:一者,高招干净度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社会的良心,关乎社会各阶层公平流动的可能,也是我们必须誓死坚守的一道底线;二者,高招中环节众多,制度毕竟完善,如果这一系列程序都能被“斡旋”,这就值得深思了。

    从体制机制而言,这一事例恐怕不能到主使者一人为止。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还罗彩霞一个公道的问题。此事更促使我们反思:突破“不可能的关口”需要多大“能量”?如果沿着这个问题溯本追源,我们也许会发现:那些众多看似坚不可摧的制度堡垒,在一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力手中,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在冒名读大学一事上,其实所有的问题最后只剩下两个:为什么当事者认定凭自己的“能量”可以突破大学招录的制度正义?为什么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等愿意并能够为之效力?

    答案只有一个,某些不受制衡的权力正在以网络化的形式抱团突破制度底线。而一旦它们成功“突围”,这种合力必将继续以利益结盟的姿态投桃报李,并以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法则让权力正直者举步维艰。最坏的结果就是:权力场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场,权力通吃,无权被吃。至于制度或者体制,只不过是它们用来规制异己阶层的号令枪而已。

    某种意义上说,权力的异化或者寻租无可禁绝,正如古语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一样,符合辩证法。但是,我们最当警惕的,是权力网状寻租、系统地异化。我们不指望所有的公权都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起码不能出现“万夫当关一夫随便开”之诡异。新闻远未结束,真相尚待厘清。我们想看看,究竟哪些人、哪些制度为冒名读大学事件打开了缺口。


相关文章:
·生活靠自己 富二代贷款上大学
·考生身份被冒名顶替:权力通吃的一个侧影
·宋桂芳:冒名上大学需要多大“能量”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