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军事战略
何靖: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军事思想 
作者:[何靖] 来源:[黑龙江史志 2008年23期] 2009-04-27

    [提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动,一个新兴的士阶层逐渐崛起,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的影响广泛,大至国家前途以及国际形势,小至个人成功和战争胜负,成为占有一定历史地位的阶层。无可非议的,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承创新自始至终都是以士为中心的。其中,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关心的重中之重——军事。

    “士”的起源甚早,我国古代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男子往往称之为“士”《诗经》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1]。“士与女”正是说明了这一点。这时候的“士”属于下层统治阶级。随着社会变化,宗法制度的动摇,原先的“士”不再单纯的由奴隶主贵族传承,而是转换为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加入的职业。这种需要满足的条件就是:1.拥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2.关心国家社会,具有历史使命感,孔子道出了这一条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在“礼崩乐坏”的年代里,士凭借自身的智慧、知识、才能在繁嚣动荡的社会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春秋战国时期,在统一梦想的驱使下,天下诸侯莫不秣马厉兵,扩张地盘铲除割据势力,轰轰烈烈的统一战争揭开帷幕。“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3]这时期战争成为一种实现统一的强有力手段。然而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便是人的智慧和才干。于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拥有专业知识的士受到特殊的重视“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4],有“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5]之说。各国统治者纷纷聚士、养士成风,这样的社会背景为士的活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一、士的军事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流是义兵慎战,甚至反战的。但在这个春秋战国大舞台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形成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军事思想。其中不能不提到孙子与墨子,这两人的军事思想构成了攻与防两大对立又统一的军事体系,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军事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他各家的军事思想大致也离不开攻防这两大体系。

(一)主攻系
    这一系以兵家、法家、儒家为代表。他们大多都肯定战争存在的重要性和不可避免性,主张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孙子曾指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法家则是在经济上先为战争做好准备“以战去战”,而儒家的立场比较暧昧,他的“仁者无敌”主张,表面走的是和平统一道路,实际并不放弃战争准备,对所谓的义战更是毫不含糊,所以也把他归为主攻系。

1、孙子的军事思想
    诸子百家中关于军事的讨论,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兵家。同样的在这个战火不休的春秋战国时期,兵家的表现也是最为实际。《孙子兵法》一开篇就强调“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融合了百家思想的特点,加以改造并实际化,运用到军事上来,构成了独特的也是在军事史上影响深远的兵法。
    孙子的军事理论大体是以攻为主,攻中有守,“通变”思想,贯穿了它的整个思想体系。通变首先重视了解敌人的情况,“知己知彼”,量力而行,“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6];“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7]不打没把握的仗,不盲目攻击,有了充足把握后才进行战争,“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8]了解敌人后,审时度势,占领有利条件“知天知地,胜乃不穷。”[9]改变先前的作战策略以适应当前形势。他不把以前一套“鸣鼓列阵”战争礼仪放在眼里,讲究出奇制胜,运用变化灵活的战术瞄准敌人的薄弱环节趁隙而入。
    但战争时间如果过长,后方的物质就难以跟上,国内外容易发生动乱,所以孙子并不赞成攻城这种耗时耗力的战争形式。反而更加鼓励使用计谋或外交挫败敌人的战略方针,他在《孙子兵法》中也坦言“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10]。从以上看来,孙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名通变的实际主义者,他不会为难自己去打没有把握的仗,更加理性的思考。

2、法家的军事思想
    法家的军事思想从经济角度出发,核心是“富国强兵”,“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11]这句话强调了经济对军事的重要作用。“兵生于治而异……故强可立也。是以强者必治,治者必强;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1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农业经济的比例占国家经济的大多数,所以要富国必须发展农业“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13]经济又能是军事的物质基础,军事反过来又可以维护国家稳定,驱除内忧外患,扩张领土。“夫国危主忧也者,强敌大国也。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抟民力,以待外事,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14]军事发展了就可以“以战去战”。战争在法家眼里是争霸和自保的不可避免的工具“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15]“兵不必胜敌国,而能正天下者,未之有也”[16],管子曾抨击其他诸子有关战争的理论“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17],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高明的统治者,必须以刑法来消灭刑法,以战争来制止战争,大破大立,战争后便自然而然形成新的秩序,国家也会稳定下来。统一天下的途径就象这样沿着农业促进经济,经济促进军事,军事促进统一这一路线下来。

3、儒家的军事思想
    儒家认为只有统一才能使天下安定,而统一国家的途径是“仁”,《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了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不嗜杀人者”指的就是仁者,孟子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18]只有仁者才能得到天下归心,最后一统天下。也就是说儒家注重的先文事后武事,如果政治上王能施仁政于民,教化民众使他们懂得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战争时期便可以抵挡他国的入侵,取得战争的成功。这就是“仁者无敌”。
    儒家非常强调民众在战争中的作用,“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9]把民信摆在足食、足兵之前足以见儒家对民取之民不悦则勿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到民心就会取得战争胜利。儒家在对待战争的态度是存乎于民意。一个国家若违犯民意和礼教那就是“不义”对待“不义”的国家。儒家支持战争的形式,所以当齐国的沈同向孟子询问可不可以攻打燕国时,孟子回答“可”。就这一点而言,儒家并不反对战争,而是反对违反民意的不义之战。

(二)主防系
    此系以墨家和道家为代表,且均为反战主义者。墨家虽然赞成义战但是归根结蒂,他还是站在了反战这边,他的防御是积极的。而相对于墨家,道家的防御很大程度上归结在一个心理上的“忍”字上。

1、墨子的军事思想
    守中有攻,墨子的守不是被动的守。墨子认为战争“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他走得也是和平统一道路“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20]。他将战争分成两类,一种是正义的战争,另外一种是非正义的战争。正义的战争是对“有罪”国家的战争,称为“诛”。非正义的战争是对“无罪”国家的,称为“攻”。
    但是,与儒家相反,对于不义国家的“诛”,墨子并不如理论上的赞成“义战”,实际上他还是尽可能的减少战争爆发的可能,《墨子·鲁问》记载了鲁阳文君想攻郑被墨子制止的事情。墨子认为:“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然而他在《墨子·非攻下》中举例禹克三苗,商汤伐纣。赞同古人对这些因不义而受上天惩罚的国家的义战,认为这是天命。两者的矛盾,证明了墨子对“诛”的不确定性。总之,他反对战争,站在反对侵略的那边,是比儒家还要彻底的和平主义者。
    墨子从人道主义出发,平等,博爱,爱好和平,强调“兼爱,非攻,止战”在“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不随便向他国发动“攻”的同时也要遏制住他国的侵略企图。所以,他的重点放在了都城的防御战之上,主张采取积极的防御,在防御之中也有攻势,以各种守城器械为后盾,上下一心,以少胜多,以弱对强,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2、道家的军事思想
    消极无为的道家在军事的认识上也是消极的,他是彻头彻尾的反战主义者,老子主张“不以兵强天下”,因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21],“兵”非“君子之器”,是“不道”的事情“不道早已”。是不得已而用之的东西。而能取得天下的是“慈”,“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22]这与儒家的“仁者无敌”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这种对“慈”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忌讳。道家与墨家都是赞成以“守”为主,后发制人。不同的是墨家注重的是实战中器械上的运用,而道家很大程度注重的是战争中人的心理素质,是种精神胜利法。其中很好地贯穿了“忍”字诀以柔克刚,他在战争中强调忍耐克制“不争”,决不采取主动。这点被孙子吸收了过去。孙子曾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23]这说的也是忍耐和克制,但孙子的克制是为了攻击,道家的克制是为了“不争”,直到被压迫到没有希望,才起来反抗,身处绝境便会激励人们的意志,这样战争便会得到胜利。这是道家笃信的“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二、结语
   
    总之,由于春秋战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它成为我国古代军事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活跃在春秋战国历史舞台上的“士”凭借他们过人的智慧,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影响延续到现在。从实际角度出发的孙子兵法依旧为现今人们津津乐道,并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家从经济角度出发的“富国强兵”思想;儒家从政治角度出发先文事,后武事。“仁者无敌”的思想;墨家从人道角度出发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道家从心理角度出发的“哀兵必胜”的思想;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无一不散发其独特的光芒,创造了古代灿烂的军事文化,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思想发展。

注释:
[1]《诗经·国风·郑风》
[2]《论语·泰伯》
[3][4]《战国策·秦策》
[5]《论衡·效力》
[6]《孙子兵法·谋攻篇》
[7][8]《孙子兵法·军形篇》
[9]《孙子兵法·地形篇》
[10]《孙子兵法·谋攻篇》
[11]《管子·七法》
[12]《管子·立本》
[13][14]《管子·农战》
[15]《管子·开塞》
[16]《管子·七法》
[17]《管子·立政》
[18]《孟子·梁惠王上》
[19]《论语·颜渊》
[20]《孟子·非攻下》
[21]《老子·六十七章》
[22]《老子·二十九章》
[23]《孙子兵法·火攻》

参考文献:
⑴杨柳.先秦游士.[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⑵王联斌.中华武德通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⑶张文儒.中国兵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⑷王厚卿.中国军事思想论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⑸史美珩.古典兵略.[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秦国生: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话——对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再认识
·翟玉忠:国魂之殇——中华尚武精神消退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黄卫东:民国时期推行西方意识形态的后果
·毛主席时期发现打破了儒家“焚书坑儒”谎言和千年疑古虚无风!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