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本主义研究
瞿晓华:日本的“住专”问题及其警示 
作者:[瞿晓华] 来源:[价值中国网2009年4月2日] 2009-04-15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动荡之中,今后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几乎已不可避免。尽管我国在这一轮金融海啸中所受创伤并不大,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在最近几年中同样积聚了巨大的泡沫,随着股市泡沫的破灭,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宏观经济陡然由热转冷,形势变得愈加严峻。最近,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为了拯救房地产市场而绞尽脑汁,出台了各种政策。但是,其中的一些政策,比如降低购房首付款比例、下浮按揭利率、鼓励向房地产企业贷款等措施,有让银行在动荡不安的金融形势下为房地产业承担风险之嫌,存在巨大的隐患。其实,越是在危机时刻我们越应该冷静应对,避免重蹈次贷危机的覆辙。同时,日本在泡沫经济破裂后出现的“住专”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先例。

   “住专”问题发生的背景

    日本在80年代后半期酿成的泡沫经济,其破裂始于90年1月4日开始的股价大幅下跌。在此之前的交易日——89年12月29日,日经股指创下了历史最高点的38,915日元。其后一路下跌,在90年10月1日跌至20,221日元,92年8月18日更是下跌至14,309日元的低点。随着股市的暴跌,人们对金融市场的前景充满了忧虑。可是,当时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才刚刚开始破裂,与股市泡沫的破裂相比有近两年的滞后期,而且地价下跌也不像股价下跌那么迅猛,因此银行业在最初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92年之后开始的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跌才真正动摇了日本银行业的根基,拉开了日本金融危机的序幕,从而导致日本经济长达十多年的低迷徘徊。商业地产的价格下跌幅度92、93、94这三年,东京城市圈分别为6.9%、19.0%和18.3%,而全国为4.0%、11.4%和11.3%。
    在泡沫经济刚开始破裂的90年代初期,日本朝野没有人预计到日本经济此后会陷入如此漫长的衰退。一般认为1、2年,顶多3、4年,日本经济就会重新进入上升轨道。因为历史已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连对日本经济最悲观的人士也不会想到直到2008年末的今天,日经股指还在8千日元一线徘徊,不到19年前的一个零头;平均地价也还远远低于泡沫经济时期(东京等大城市的地价前两年刚有点起色,最近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又开始下跌了)。而真正发出日本金融危机警报的是,90年代初期的所谓的“住专”问题。
           
   “住专”的来历及其问题产生的根源

    “住专”的全称是“住宅金融专门会社”,总共有8家机构,分别是:“日本住宅金融”、“住宅按揭服务”、“住宅综合中心”、“相银住宅按揭”、“第一住宅金融”、“地银生保住宅按揭”、“日本住宅按揭”及“协同住宅按揭”。其中出现问题进行处理的是除去“协同住宅按揭”外的7家。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大型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企业的短期融资,面向个人住宅的按揭服务相当有限。在60年代后半期,随着老百姓拥有自己房产愿望的不断高涨,地方上的小银行开发出了吸纳了集体信用人寿保险资金的住宅按揭。以此为契机,地方银行的住宅按揭贷款出现了大幅增长,到了70年度末余额高达7,000亿日元左右,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的程度。此时,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住宅按揭因为落后于地方小银行,为挽回失地,以及吸纳其他渠道的资金,71年3月,以三和银行为首联合了三井、神户、协和、拓银等银行共同设立了第一家住宅金融专门会社——“日本住宅金融”。为了争夺个人住宅按揭这块蛋糕,其他的城市大银行也都纷纷成立了各自的“住专”。“住专”是由母体银行共同出资设立的面向个人的,以提供住宅按揭为目的的金融机构。母体银行通过派遣主要管理人员等来参与经营决策,对其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在旺盛的住宅按揭需求下,“住专”起到了充实母体银行功能的作用。
    “住专”本来主要从事面向个人的住宅按揭贷款服务。1980年时,其个人住宅按揭贷款余额占到其总贷款额的95%(金额为3万1千亿日元),而面向房地产相关企业的贷款余额还不到5%(金额不过1千5百亿日元)。可是,到了85年,面向房地产相关企业的贷款余额猛增至1万6千亿日元。在其后的泡沫经济时期,这一趋势愈加明显。这是因为,日本企业在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开始不断充实自有资金,以及通过证劵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对银行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这样就造成了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难局面,在流动性大肆泛滥的情况下迫使银行必须开拓新的融资对象,才能把大量的富余资金贷出去。个人按揭贷款于是变成了各大银行都竞相争夺的香饽饽,而这却侵蚀了“住专”的传统领地,威胁到了它的生存。为此,“住专”不得不开拓新的市场,目光也自然而然地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因为,在泡沫经济当中最红火的无疑是房地产业,于是与房地产相关的领域成了住专大量资金的最好去处。
              

   “住专”问题的浮现
    
    可是,到了90年3月,在社会舆论对于异常高涨的房地产价格一浪高过一浪的批评声中,大藏省(相当于财政部)发出了“土地关联融资的总量限制等”的银行局长通知,主要是针对房地产行业融资的总量限制及三业种限制,目的是想通过限制银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来达到抑制与土地相关的融资,实现对房地产价格的调降。可是,这两个“限制”在关键的地方存在漏洞。首先,所谓的“总量限制”指的是,面向房地产业的贷款的增长率限制在总贷款增长率的幅度之内,限制对象是城市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农林系统的金融机构,“住专”却不在限制之列。其次,所谓的“三业种限制”指的是,要求城市大银行等每季度报告有关向不动产业、建筑业以及“住专”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土地炒作资金之类的融资的实际状况。可是在这里,又把农林系统的金融机构排除在这一报告义务之外。这样一来,大藏省在关紧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源泉的各种水龙头的同时,却没有关闭农林系统及“住专”这两个水龙头。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如果限制了向“住专”的融资,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住专”就筹措不到资金,经营也必将面临困境。而“住专”是由大藏省所管辖,大藏省的大量退休人员的养老之处,其经营管理层也大都由大藏省前高官担任。所以,这是一个包藏私心之举。表面上看好像是帮了“住专”,可实际上却是害了它。
    这样,尽管实行了总量限制,可金融机构面向“住专”的融资却依然大量增加,结果导致“住专”对房地产市场的贷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继续增加。数据显示,“住专”91年的总贷款余额为12.2万亿日元,其中向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余额高达9.5万亿日元。另外,向农林系统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急剧膨胀至占总借款余额的45%,为5.6万亿日元。
91年秋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随着地价的不断下跌,“住专”的不良贷款滚雪球般地膨胀起来, “日本住宅金融再建问题”开始浮出水面。93年2月,进过各方协调努力,终于达成了第2次再建计划的协议(第1次再建计划策划于91年10月至92年8月,但是无功而返)。可是,这一计划到了95年时也已处于破产状态。因为本来预期的地价止跌企稳并没有出现,而是继续一路下跌,使得坏账达到了总资产的一半(6万4千亿日元)。在对“住专”问题的处理中,最后不仅动用了纳税人的钱,而且还因为其中牵涉到各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留下了很多后遗症,给日本金融体系的持续动荡不安埋下了伏笔。而回过头来看,“住专”犯的错误在于过度向房地产业贷款,以及在其他金融机构开始收缩与房地产业相关贷款时,依然毫无限制地放贷,错上加错。
        

    危机当前商业银行万不可“奋不顾身”

    如果是单纯的周期性经济下滑,以及因此而出现银行的恐慌性惜贷,那么通过放松银根、鼓励银行积极放贷,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起到提振信心,避免经济出现过度下滑的作用。可是,如果经济遭遇的是百年不遇的大萧条型经济危机,那么过度放松银根,希望商业银行不顾风险地放贷是有很大危险性的。日本的“住专”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日本90年代的经济萧条被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是类似于30年代经济大萧条那样的经济危机)。 
    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巨大泡沫开始破裂的最初,尽管股市大跌,大批企业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但是,商业银行却很少有破产倒闭的。商业银行出现问题往往有一至两年、甚至三至四年的滞后期。这个从以1929年美国股市暴跌为发端的大萧条,以及1989年日本股市大幅下滑拉开序幕的经济长期低迷中可以看出。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业出现的第一波大规模倒闭风潮是在一年后的1930年末至31年初,而最严重的银行倒闭风潮则发生在1933年初,距1929年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过去了3年多。而日本更是在泡沫开始破裂6、7年后,大的证券公司及商业银行的问题才浮出水面,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所以,我国当前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不高并不表明今后银行业就不会有问题,商业银行多承担一些风险也无所谓。恰恰相反,我国的商业银行现在正处于不断开裂的冰面上,必须尽快上岸,而不是去打捞救助已经落水或快要落水的房地产企业。
    用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等的破产好比是皮外伤,而银行等金融体系出了问题则是内伤。经济增长下滑、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这些皮外伤固然吓人,但是并不会伤及经济的根本。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有益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一旦银行金融体系出了问题,虽然表面上似乎风平浪静,然而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却被破坏了。这是因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没有了银行金融系统的高效运作,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一句空话,整个经济就会渐渐沉沦下去。这时,通过政府放松银根、鼓励放贷来启动信贷市场是没有多少用处的。政府的这些政策只能从宏观上起作用,而银行金融体系的健康运作是基于微观层面的。在政府鼓励下的胡乱放贷非但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反而会让银行在将来背上更重的包袱,出现更大的问题。
    所以,在泡沫开始破裂时,政府可以动用财政手段来刺激经济,但是绝对不可以让商业银行来为政府分忧解难、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因为,泡沫的破裂有一个过程,我们并不知道“底”在哪里。在资产的下跌过程中,本来的优良资产有可能变成不良资产。此时,商业银行只有收缩战线,谨慎放贷才能度过严冬,躲过破产倒闭的厄运。如果为了支撑房地产业反而比过去更大胆地发放按揭贷款,甚至把首付款比率下降至20%或更低,那不是重走次贷危机的老路吗?如果为了救开发商而大量放贷,那就有可能演变成中国的“住专”问题。但是,次贷也好“住专”也好,毕竟还是在泡沫尚未破裂、房地产价格只涨不跌的神话充斥于世的时候犯下的错误,有人类认识局限性的问题,尚有可谅之处。而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当前如果还走“次贷”及“住专”的老路,那就是真正的犯罪了!


相关文章:
·曹旅宁: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的几个问题
·余云辉:“币权”必须服务于政权与军权——关于动用“币权”解决当前经济金融问题的建议
·余云辉: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性质、根源与对策——兼评“币权独立化”
·余云辉:拯救中国股市不容回避这个根本性问题
·米歇尔·茨维格:有关阶级问题的六点看法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