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技艺
李致重:哲学是中医的科学源头 
作者:[李致重] 来源:[] 2008-06-23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刊登了笔者“中西医之间的公理性原则和人类医学革命”一文,介绍了关于中西医比较研究的部分结论性观点。其后,也引来了一些讨论。笔者从事中西医比较研究二十余年,并连续六年在香港中医院校开设了中西医比较一课。其目的在于厘清中医的科学定位,以及中西医的相互关系。在中西医比较研究的进程中,先后有过两次聚焦。第一次聚焦,是超越中、西医各自的技术和经验部分,直接从两者的基础医学,即科学理论层面做比较。第二次聚焦,是把中、西医放在东、西方科学史和哲学史的整体框架内做比较。最后,当把焦点凝聚在东西方哲学史的源头上的时候,令人不无兴奋地发现,中医的科学定位以及中西医的相互关系这两大难题,竟然是哲学源头上不辩自明的公理性、常识性问题。而与此同时也终于明白——中医在故乡遭遇百年困惑的主要原因,一是外来的近代科学主义,二是自身的哲学贫困。
 
一、科学一词的来历与含义
 
在希腊,科学最早的含义即知识(episteemee)。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便是:“求知是所有人的天性,对感觉的喜爱就是证明”。台北苗力田在翻译亚氏《形而上学》一书的序言中进一步解释说:“科学是目的不是手段”,是“关于永恒和必然的认识……知识也就是科学”。在中国,《礼.大学》里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量度、规模之意。《文选.鲍照(芜城赋)》有云:“格高五度”。李善注引《仑颉篇》解释说:“格,量度也”。故格物,即对事物比较鉴别、分门别类之意。致知,朱熹的解释是:“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所以《礼.大学》的表述,与亚氏的思想极其近似。清代末年,当科学一词尚未在中国出现之前,对外来的声、光、化、电之学,皆译作格物致知,或者格致之学。
 
 
科学一词可谓“出口转内销”而来的。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西方学术蜂拥东进。译者按照分科之学的意思,把融入日文的科与学二字组合在一起,始有科学一词。康有为把科学一词引入中国。1893年在其翻译的日本书目中,让国人第一次见到了它。接着1896年严复在翻译《原富》一书时,将过去译作格物致知的地方,全部改为科学。所以,科学一词源于中国文字,渗透着日本人的智慧,后来又回到了中国,成为今天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由此可见,从科学一词的本意上讲,科学就是知识,知识就是科学。进而准确、严密地讲——科学,就是分门别类之学,或者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
 
 
关于科学的分类,大而言之,科学涉及自然、社会、生命、思维各个领域;细而言之,世界上有多少可定义的研究对象,就可能产生多少种科学。以自然科学来说:自然界里有一部分事物人们是没有办法,或者不必要对其进行解剖分析的,所以见到的只是其运动、变化的过程。有一部分事物人们是可以打破原有的存在形式,对其进行解剖分析的,所以见到的则是其内部的结构及其功能。因而在自然科学里,有以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有以物质形态、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前者以哲学的观念与方法为指导,从观察事物运动、变化的现象(亦即状态、信息、物候、证候等)起步;后者以近代物理、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为标准,从认识每一具体物质的形态与结构着手。用《周易》和《形而上学》的概念讲,前者是研究事物形上属性或原形的科学;后者是研究事物形下特点或原质的科学。至于形上与原形的科学,或者形下与原质的科学,在此两大类之内,分门别类、自成体系的具体科学,则多不胜数。
 
近代有一种习以为常的偏见,把科学一词当作近代自然科学的专利了。一讲到科学,头脑里好像只有近代物理、化学的观念与方法基础上的科学。这是不符合科学一词的本意的。弗朗西斯.培根是近代科学上倡导归纳法的代表,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当时把人类科学知识分成三类:(1)记忆的科学:历史学、语言学等;(2)想象的科学:文学(诗歌、小说)、艺术等;(3)理智的科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这一分类虽然不甚贴切,不过还是比较客观的。倘若因为近代物理、化学为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物质文明,便一意孤行地将其视为一切学科的至上信条或唯一标准,那就犯了近代科学主义的错误。这一错误,在当代医学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

 二、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哲学一词也是“出口转内销”而来的。在希腊,哲学(philosophy)最早的含义是“爱智慧”。这与科学就是知识,知识就是科学相比,首先应当肯定哲学的科学地位。从求知的愿望上看,哲学则更强烈、更迫切;从知识的层次上看,哲学则更概括、更超越。
 
古之《书.皋陶谟》里,有“知人则哲”之说。所以在中国,哲人通常指才能见识超越寻常的人。明治天皇六年,日人西周取意于哲人之学,将西方的爱智慧之学译为哲学。不过直到民国初年,马相伯翻译西方哲学到中国时,仍然将其译为格致之学。联系到本文前面关于科学一词的来历,说明在当时中国人的眼里,哲学与科学,都是同一个格致之学。这是饶有趣味,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倘若把哲学排除于科学之外,岂不等于否定了更概括、更超越的科学吗?那当然是愚昧的武断,武断的愚昧。民国初期,教育部的大学教程中正式开设了哲学一课。标志着哲学一词正式从日本落根到中国,成为中国当代一个通用的新名词。
 
当代对科学与哲学的界定是: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总概括。这是符合科学与哲学的本意的。一般,即普遍的意思;一般规律,即对各种事物共同规律的总概括。所以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是:哲学是研究一切事物共同规律的学问;科学是研究某一具体事物的知识体系。显而易见,就知识概括的层次而言,哲学高于科学。台北哲学家邬昆如用“定位宇宙、安排人生”八个字来形容哲学的价值。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有一本哲学专著,书名就叫《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台北哲学家李震援引托玛斯.阿奎那的观点,把知识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等级:感观知识、经验知识、技术知识、经验知识和形上学。形上学是哲学的核心,哲学便理所当然地位居由低到高五个知识等级的最高层次。所以“哲学是科学的科学”,这一说法在中华文化圈内早已耳熟能详,原因就在这里。
 
邬昆如在哲学分类上的观点是:知识论是哲学的入门,形上学是哲学的体,伦理学是哲学的用。所以,形上学可称之为哲学的核心、哲学的皇冠。形上学主要讨论的内容有:万有(天地间自然而然存在的一切事物)的先在性、单一性;界定万有的第一原理(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万有的真、善、美原理(名实相符之谓真,物之所欲之谓善,物之自然悦目之谓美);事物的现实与潜能原理;事物生成、变动的因果律等。基于形上学讨论的内容我们可以说,形上学是关于哲学的哲学,思想的思想,逻辑的逻辑。倘若从知识论的角度上讲,形上学更是思维的法律。台北哲学家曾仰如在其《形上学》一书的导论中强调:“形上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学问的巩固性、普遍有效性、合理性及确实性全基于形上学。是以形上学一被忽略、藐视,学术的进步及真理的揭发就无形中大受阻碍,人类的推理能力也普遍地趋于薄弱,知识界也将变成混乱不堪。各学科所研究的对象、范围也认识不清,因而在学术界里常有越俎代庖之事的发生。”相信学过形上学之后,对曾氏的感慨必将产生震撼心扉的共鸣。
 
在哲学、形上学方面,今天的西方人远比中国人聪明得多。据美国的《多玛斯学志》报导:美国每年有五百多本书籍及二十五种刊物问世,以专门介绍亚里士多德、托玛斯.阿奎那的哲学体系,全国有一千多所以上的大学及研究中心传授此学说。这对于全面反传统、砸烂孔家店,自掘文化祖墓的近代中国人来说,不知能否生出一点羞愧和自责呢!
 
中文里的玄字,有奥妙、微妙之意。《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就是指哲学的奥妙、微妙讲的。可见玄字用在哲学上,其本意完全是正面的、褒意的。魏晋时期,玄学家的所谓名士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使玄字蒙上了负面的阴影。而民间的占卜、命相、风水之客,又多以玄学自我包装、自命不凡。如此以来,或怀有近代科学主义偏见者,或不究历史、不读经书,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者,贸然凭一个被扭曲了的玄字,便生出了许多非议哲学(包括阴阳五行)、形上学,垢病《周易》、老庄的“髙论”来。每每耳闻,总令人泣笑不得。
 
近代有一种偏见,以为哲学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因而喋喋不休。前面说过,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既然哲学包括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那么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包括逻辑学)里的种种分支学科,都属于哲学体系之下的科学;在自然科学中,凡以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属于哲学体系之下的科学。此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物候学、气象学、生态学、中医学以及生物进化论等等,皆属此类。如果说哲学阻碍了哲学体系之下的科学,那是滑稽之谈了——母亲怎么会阻止儿子的成长呢?如果说哲学阻碍了近代物理、化学带头下的,以物质形态、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那是张冠李戴了——应当质疑的倒是,物理和化学为什么不在西方哲学成熟之前,不在西方原子论雏形提出之时便成熟起来呢?以后它们又如何摆脱哲学的束缚,而逐步走向辉煌呢?

三、人的含义与中医理论核心

“人”,这是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哲学的最终归宿。哲学的任务与目的,就是以人为中心,研究人与自然、社会、思维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的学问。哲学中的社会与思维领域,全部是以人为中心的学问;哲学中的自然领域,基本上是人化了的自然——人的能力所能了解的自然,亦即以人为中心的自然。况且,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天然存在的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呈现给人的根本特点,是不断的变易;而事物的变易,正是生命的本质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也可以称之为生命哲学。或者说,哲学就是广义的生命科学。《周易》的“生生之谓易”如此,亚里士多德、托玛斯.阿奎那的生成、变动皆如此。法国的博格森极力倡导生命哲学;台北的邬昆如说,哲学就是人学;而罗光更将他的哲学专著,命名为《生命哲学》。由比可认推知,摆在所有医学家面前的天字第一号的哲学问题是,“人是什么”。而研究生命问题的所有医学家们,怎么能疏远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呢?
 
笔者在《中医形上识》里提出:包括中医与西医在内,医学家面对的人,大体有七方面属性或特点:(1)自然属性的人;(2)社会属性的人;(3)精神情志属性的人;(4)整体状态的人;(5)人的组织器官层次的特点;(6)人的细胞层次的特点;(7)人的分子层次的特点(11)。应该说,中医主要研究了前四方面形上的属性,西医生物医学主要研究了后三方面形下的特点。
 
按照亚里士多德、托玛斯.阿奎那关于“人是理性动物”的定义,人可以从四个层次来理解:(1)人是实体的物;(2)人是有新陈代谢能力的生物;(3)人是生物中的动物;(4)人是动物中唯一有理性的高级动物。应该说,西医的长处主要表现在第一个层次,中医的长处主要表现在第四个层次。
 
迄今为至,近代物理、化学的辉煌,基本上定位在非生命领域。而把物理、化学的观念与方法引入生命领域的医学之中,其最大的成功是揭示了人的实体物性层次上的奥秘。尽管西医借助物理、化学方法可以把人解剖到组织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但是在层层解剖的过程中,人在整体状态意义上的生命和思维,统统不存在了。更不可忽视的是,西医不仅不能用零散的细胞组装成一个整体状态的人,而且就连用几个基因片断连接出一个最简单的病毒,也做不到。所以人类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绝非物理、化学独占的领地——不言而喻,形上性的中医,非存在不可。
 
一门科学是否成熟,以下三条,缺一不可。(1)特定的研究对象;(2)特定、有效的研究方法;(3)独有的概念范畴体系。这三条,中医都具备了。中医以整体层次上的证候为对象,以建立在哲学和系统科学基础上的阴阳五行为方法论,形成了以藏象经络和病因病机为核心的基础理论体系。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巨著《黄帝内经》,对其所建立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充分肯定的。该书在“阴阳应象大论”里说:“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名处;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所以德国汉学家M‧波克特说:“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而且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了成熟科学的水平”。这一句话,丝毫没有错。否则,经无数医学家之手,历数百年之努力而形成的《黄帝内经》,是不会用各从其经、各有名处、皆有所起、各有条理、尽有经纪、皆有表里如此坚定、明确的语词,作自我肯定的。《黄帝内经》之后,中医两千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十八世纪的哲学家康德针对自然科学忽视形上学的问题时强调说:“自然科学以形而上学为先决条件”。十九世纪的哲学家黑格尔幽默地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它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本性上属于形上性科学的中医,如果疏远了哲学,如果偏离了形上之思,是没有其它道路可走的!
                                                                                                                            

四、考据之学的名与实

人类文化科学发展的长河中,出现过两次高峰。第一次文化科学高峰在春秋秦汉之际,第二次文化科学高峰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前者是研究事物形上属性或原形的科学的时代,以哲学的成功为标志;后者是研究事物形下特点或原质的科学的时代,以物理、化学的成功为代表。前者使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空前丰富;后者使人类的物质文化产品登峰造极。上述基本观点,是笔者在中西医比较里讨论的重点内容。具体论证,这里不便赘述。
 
过去常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据三者之分。后世面对第一次文化科学高峰的精神文化产品时,对其义理、文章的传承,考据(包括疏、注、笺、证)是至关重要重要的治学方法。而考据不仅仅是文字训诂和版本、语词校勘上的功夫,最根本的是对历史流传下来的义理、文章内在的名实关系的考证。实,指客观实在;名,指语词(概念)。名与实的关系,即语词(概念)对事实的反映。故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名与实的关系是中国名家所研究的学问,也是中国哲学的内容之一,相当于现在所讲的逻辑学。所以对历史文献名实关系的考证,就是对义理、文章的解释和发扬。尤其以哲学为基础的义理、文章,考据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字语言功底,更要通晓道家、儒家、阴阴家、名家、墨家、法家等先秦诸子。也就是说,在哲学上具有广泛、坚实的基础者,才是考据以哲学为基础的义理、文章的胜任者。所以考据之学,是一种极其重要而又十分难做的大学问,非一般人所能为。历代注释《黄帝内经.素问》者近两百家,而备受推崇者不过王冰、张景岳等几人。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晚清以来,考据之风甚盛。其中重名轻实,即由语词到语词、由概念到概念的考据,屡见不鲜。中医近代的衰落,尽管原因很复杂,但是因为这种重名轻实的考据而形成的国学大师贬国学——自己人打自己的悲剧,尤其令人尴尬难堪,心痛欲碎。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首推俞樾(1821-1907)与章太炎(1869-1936)师徒二人。
 
俞樾与章太炎,都是清末民初名声显赫的国学大师,文字语言学的功底很深,考据方面的著作不少。然而,他们虽然均非专业中医,却以他们语词到语词、概念到概念的考据习惯,在中医方面皆有专论。俞樾着有《废医论》(见《命搂杂纂》),章太炎着有《章太炎医论》(原名《猝病新论》)。他们从阴阳五行,到以藏象为核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一概否定。今天看来,出现这一国学大师贬国学的原因,大体有三:其一,对中医的理论知之太浅,其二,对传统的哲学过于贫困,其三,对新来的西医太多迷信。正是由于他们师徒二人头上国学大师的贵冠,所以对中医造成的“连环打击”,以及由比引起的长期、负面影响,时至今日,痛还在痛。
 
中医研究的对象是形上之人,通过证候,把人的自然、社会、精神情志、整体状态的诸般形上属性,尽收眼底——这是中医的“实”。以藏象经络和病因病机为核心的概念(范畴)体系——这是中医的“名”。以中国哲学为基础的阴阳五行——这是中医的“方法论”。其中的五行,是世界上最早的,希腊原子论、四之素说不可企及的,具有中国原创特色的一般系统理论模型。这也是西方不可能产生中医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因。西医研究的对象是形下之人,通过解剖,把人在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层次上的诸般形下特点,尽收眼底——这是西医的“实”。以生理、解剖、病理为核心的概念(范畴)体系——这是西医的“名”。以近代物理、化学为基础的观念与方法——这是中医的“方法论”。两种医学体系的名、实、方法论各不相同。考据时必须以各自的实与方法论为基础进行,才能真理解其名所代表的义理、学问或知识体系。
 
俞樾在其《废医论》以名代实的考据时,并不通此理,而且简直是在倚老卖老、强作权威、扑风捉影。比如,他依据《周礼》里讲医卜并重,而后世卜渐灭而医渐盛的现象,提出“卜可废医不可废乎”的质疑。又如,他依据《黄帝内经.素问》的“移精变气论”推出“古无医也,巫而已矣”的看法,又据《世本》等书中巫医并称的说法,提出“古之医巫一也,今之医巫一也,吾未见医之胜于巫也”的结论。再如,他不顾历史与专业学术上的原因,引《周官》、《黄帝内经.素问》、《史记.扁鹊传》在具体脉学上的不同说法,而贸然提出“昔王充做《论衡》有龙虚、雷虚诸篇,曲园(注:俞樾的别号)先生本此而做脉虚之篇,脉虚之篇成,而废医之论决”。
 
章太炎在他的《医论》中,对中医的实和方法论全然不顾,把眼睛盯在语词、概念和一些枝节上。他虽然算不得什么近代科学主义者,却完全以西医为标准论说中医。他把“经脉”等同于“血管”,把“三焦”等同于“淋巴腺”,把“阴毒”等同于“鼠疫”……他把矛头直指中医的藏象理论,提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因而批评《黄帝内经》和《八十一难》说:“所说脏腑部位经脉流注,多与实验不相应”;“五行比傅者,尤多虚言”;“五行五运不可据也”……他不懂五行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一般系统理论模型,而误认为中医的藏像是“五行比傅”,其实他才是望文生义,用西医的语词、概念来“比傅”中医。这种不顾名实关系,从语词到语词、从概念到概念的所谓考据,其实是对中医理论体系真正的歪曲和篡改。所以,他完全不像一位国学大师,倒像一个固执、自负、狭隘的书蠹。如果他能够像胡适那样,胸中先有一部《中国哲学史大纲》作为自己的看家学问,相信不会把《医论》写得那么支离破碎,更不会把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说得那么一无是处。
 
发生在俞樾、章太炎师徒二人身上的国学大师贬国学,自己人打自己的悲剧,正好印证了本文前面引用的曾仰如的话:“形上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形上学一被忽略、藐视,学术的进步及真理的揭发就无形中大受阻碍,人类的推理能力也普遍地趋于薄弱,知识界也将变成混乱不堪。各学科所研究的对象、范围也认识不清,因而在学术界里常有越俎代庖之事的发生”。而今,欲求中医的全面复兴,除了要跨越近代科学主义的陷阱之外,医治自身的哲学贫困,更是学术上首当其冲的大事。
 
 (李致重,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陆寿筠:西方二元哲学对中国文化的肢解
·陆寿筠:让社会科学理论回归东方哲学之道——结语
·楼宇烈: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合理——中国古典哲学的底蕴
·陆寿筠:让社会科学理论回归东方哲学之道(一)——东西哲学之分野
·陆寿筠:机械论“左”派意识形态批判之四——政治话语与哲学世界观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