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崔长林:中华原理必将收获世界未来的方法 
作者:[崔长林] 来源:[] 2008-04-01

上篇,在《世界必将回归我中华原理的证明》中,笔者业已阐述了《求证未来的五种方法》,诚然,它是为了“求证”一个“真实”的“未来”的。毫无疑问,“求证”并非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拥有一个未来。那么,怎么又能够作到“拥有”一个“未来”的呢?“未来”难道就是这么好“拥有”的吗?而谁又不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可以肯定,谁都想。但是,如果缺乏科学的方法,“未来”不会主动向我们走来。

或许大家已经注意到,我的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中华原理必将收获未来的方法》,而不是说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收获未来。言外之意就是说,只有符合我“中华原理”的才能“收获未来”,反之也就说明,凡是不符合我“中华原理”的也就“收获”不了“未来”。再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中华原理”能够被西方世界所掌握并践行,他们也可以“收获未来”。

这是因为,中华原理虽然产生于中华,但它绝不是中华民族的专利,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可以把它窃为己有,并成为自己民族与国家的东西。这更是因为,原理是绝对的、不变的,而学习掌握原理的人是相对的、可变的。诚然,我伟大的“中华原理”也是不怕人们掌握的,因为我“中华原理”不是别的,正是“万事万物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道理。

06·理性经营未来

谁能否认所谓产生于西方的“流水线”管理法,在中国古代的兵器、钱币、陶瓷、青铜器、纺织品、印刷品的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就已经实行了的事实?无非是没有给它们取一个像“流水线”一样的名称罢了。谁能说,一种商品从取料到成品,是由一个人生产完成的?岂非天大的笑话!动辄就说什么学习西方的管理技术,动辄就说我们现在的管理是在照搬西方!

为什么就不能说西方是在照办东方?是在照搬中国?印刷术难道是西方发明的吗?而谁又能否认,在印刷技术中,其原理的本质,非“流水线”原理?难道用毛笔一篇一片地去抄写是“流水线”?即便就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印刷的基本程序都的一样的!谁能说,今天的印刷过程不具有“流水线”性质?就更不要说“电子照排技术”的发明人还是中国的王选!

可以肯定,国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文化理念,一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能够在宏观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应用,而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文化理念,也能够在微观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应用。这是因为,到了一定的层次与高度之后,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科学都变成了哲学,都体现逻辑关系。

先不说《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华荣道》等军事、文学名著已被西方经济管理学界普遍采信,并做成管理软件、游戏软件的问题,就中医学上的“辨证施治”,也曾经对古今中外管理学界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这些,又是很难被“物化”于设备上的。比如,“一副药只能治一种病”和“病百变,药亦百变;用药如用兵”等思想、原理等,它们都在影响着世界。

大家知道,“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就是由邯郸钢铁公司发明并能应运于企业实践中的管理,它与产生于美国的“零基核算法”相比,虽然都属于核算范畴,但它却解决了企业核算与市场、与生产管理脱钩的矛盾。通过这种核算法,邯郸钢铁公司,从曾经的一个亏损大户,一跃成为中国钢铁企业的利税大户;在一些企业推广后,也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之后,我国管理科学工作者,根据我国古代哲学、中医学、军事学、数学原理即“物极必反”、“以毒攻毒”、“将计就计”和“负负为正”思想与原理,又发明、研制、编制出了“亏损核算法”,实现了企业的核算由“盈基”到“零基”再到“亏基”的飞跃,不仅解决了企业内部的“生产过剩”问题,通过“市场检验”,企业可达到“扭亏增盈”的目的。

在老子《道德经》中,还有“圣人病病,是以不病”之说。其意思是,如果能够发现自己“有病”,并能够正视它的话,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没病”了。这种思想、原理也常常被中国的企业家们所推崇和应用。比如,众所周知的那个“巨人公司”的史玉柱,在企业经济效益尚佳的时候,为了虚荣,在珠海建了个“巨人大厦”,使自己一下子陷入“财务危机”。

后来,史玉柱 先生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认识到资本的意义不在于拥有而在于能否实现增殖的道理。他经过痛定思痛,重新来过,并大胆地做出了,在当时看来,并不怎么看好或者说并没有十分把握的保健品行业。经过这十来年紧衣缩食, 史玉柱 先生仍然带领着他过去的那个团队,最终实现了企业“扭亏增盈”。为此,他获得了“经济年度人物”。

当然,在国学中,还有伟大思想的存在,即“未雨绸缪”和“防患于未然”的经济管理学理论。比如,《国语·越语上》:“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时。”就是说,在水路上通船时,应该取来车辆备用;在旱路通车时,应该取来船做准备。比喻有备无患,做事要有前瞻性。而对商业经营者,其上也有“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认为:“物贱极则贵,物贵极则贱”。这些对当今在股票市场上的股民来说,和对中药材经营商们那里,都可以得到验证。

然而,上述还不算什么,还有更伟大的思想,那就是《黄帝内经》上的这段话了:“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这又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说,作为一位明智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应该把管理的注意力放在“未来”或者说“未病”而不是“现在”或者说“已病”。

这又是何等之“有先见之明”啊!正是根据上述原理,我国的理论工作者、经济学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研制、发明了“逆变记帐法”、“企业亏损疫苗”、“金融危机疫苗”、“广义腐败疫苗”。以上也被我国的理论工作者、经济工作者、管理者统称为“逆变管理法”。这一切的一切是西方管理学家们怎么能办得到的?一旦推广,这岂不引起管理学上的一场革命乎?

07·精心播种未来

没有比“拥有未来”这件事更伟大、更重要和更有意义。为此,为了能够“拥有”一个“未来”,宇宙、物质和植物界、动物界都普遍采取了繁殖或增殖的方法。在非生物界,其采取的方法是:第一,大物质吸引西物质,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第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其实,上述两种方法,在生物界同样存在着,只是采取的方式更生动和更有效一些罢了。

大大知道,在植物和动物界,一般采取的是一种繁殖或增殖的方式,以保持自己的族群世代不绝,兴旺发达。我知道,这种方法是天授的或者说是自然赋予的。因此,作为动物的一种,人类自然也就得到了自然的这一馈赠,所以我们人类才得以有今日之世界。现在的问题是,除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繁殖、增殖外,人类是否也能得到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繁殖或增殖?

是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显然是“管理未来学”所要研究和必须要探讨清楚的问题,因为如果不能把上述问题彻底地探讨清楚,也就谈不到“拥有未来”和“管理未来”,而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拥有未来”和“管理未来”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增殖与可持续增殖,正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否则,我们讨论这些干什么?

所谓“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繁殖与增殖”,讲的正是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意义上的事物、物质的繁殖与增殖问题。显然,它是不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繁殖与增殖过程与意义的东西,但我们又不能不说它与生物学意义上的繁殖与增殖是具有共性特征。比如资源、资本等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繁殖与增殖,谁又能说不是为了实现数量上的自我增加?

以上笔者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笔者想说明的是,繁殖或者说增殖是万事万物都具有的一种本质,非生物界所独有,或者说繁殖或增殖是万事万物普遍都具有的一种物质属性或价值属性者也。任何人、任何理论、任何组织都不可能能够否定了万事万物的这种千古不变的属性。当然,笔者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想告诉人们,它是“拥有未来”的基础。

大家不妨设想,当一个企业的资本能够增殖与可持续增殖的时候,当一个地区、经济体的经济能够得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不就等于“拥有未来”又等于什么?生物界为什么要繁殖、增殖?当然是为了“拥有未来”;企业的资本为什么要增殖与可持续增殖?当然是为了“拥有未来”;人类经济社会又为什么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当然也是为了“拥有未来”!

这样一来,也就算把究竟什么是“拥有未来”的问题给搞清楚了。于是,可能会有读者又要问了,作为一个企业,其资本即便是能够实现增殖与可持续增殖;作为一个经济体,即其经济社会即便是能够实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否就可以百分之百地、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就能够“拥有未来”?大家知道,未来是尚未发生,如此,我们就需要先做到“播种未来”。

笔者以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形式的产生、存在、运动、发展都有因果联系,就像是老百姓说的那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是一样的。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企业种下的是资本贬值的种子,那它就不可能收获资本的增殖与可持续增殖;如果某一经济体种下的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那它就不可能收获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那么,企业、经济体如何才能保证自己播种下的是资本的增殖与可持续增殖,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笔者以为,与非生物学意义上的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和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繁殖与增殖原理是完全一样的,但需要采取非常手段。需要采取什么非常手段?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欲得其子,先娶其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需要找到增殖与发展的“母体”。

那么,什么又是能够使资本实现增殖和能够使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的“母体”?笔者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得到下述结论:无论是资本实现增殖的“母体”还是能够使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的“母体”不是别的,一定是能够使上述赖以产生、存在、运动、发展、转化的经济社会资源者也。大家知道,在人来尚未产生前是压根就没有所谓资本、经济,而只有各种自然资源。

如此当然说明,无论是资本还是经济它们都是由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转化而来的。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经营、管理的对象,从资本、经济的管理,提前到对各种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管理?如果我们能够把“资本之母”也是“经济之母”的资源经营好、管理好,难道还愁,不能把资本增殖与可持续增殖和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管理好?

可以肯定,就像是农民兄弟把籽种(资本、经济社会)种到土地(资源)里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诚然,是需要符合资本、资源的存在与规律,发展与转化原理,否则则没有收获。

08·细心耕耘未来

笔者以为,一部人类经济社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认识、揭示、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的历史,而人类对各种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程度,标志着它的文明程度,而一切罪恶又均与人们违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不无联系,或者说一旦违反的规律——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便生成各种罪恶。也就是说,违反规律,等于犯罪!

于是,又有以下问题需要回答:人们如何才能做到能够利用各种规律而又不违反各种规律呢?笔者以为,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地认识各种规律;第二,科学地利用各种规律;第三,能够把自己假设成为一位经常会违反规律的人;第四,能够不断地对自己违反规律的行为进行修正;第五,把研究对象放到未来,根据未来对违反规律的事物实施逆变。

或许,读者马上会说:这也未免有点过于难了点吧?上述所列各条,可以说即便是神仙也不一定完全做到。是的,笔者也承认这一点,因为完全能做到的,压根就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我们讨论上述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当然有意义了,因为如果做不到,那就等于是在对人类犯罪。诚然,一定有方法,否则权当作在说废话,搞不好还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这样,也就为每一位管理者,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又怎样才能做到“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不是用神仙的标准来要求“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吗?而作为一位“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又怎么能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笔者以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从“管理未来”入手而不是从“管理现在”着眼,更不能把目光盯住历史问题。

诚然,要想避免犯罪而又能够做到“管理未来”的目的并非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就显得十分必要与必须。为此,为了达到“管理未来”的目的,笔者为走向新世纪、新世界、新经济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们,发明了“逆变管理法”。它主要由“逆变记帐法”、“亏基核算法”两大部分构成,如能实施,便能实现“管理未来”了!

与传统意义上的各种管理想比,“逆变管理”是一个性变的过程,而且也势必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为了适应这种性变,不仅需要改变记帐法、记帐规则,也需要改变核算方法与核算机制。这是因为,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相比,管理对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已经知道,传统管理学的管理对象是资本而“逆变管理学”的管理对象已经提前到资源了。

从“管理资本”到“管理资源”,管理对象当然不同。由于管理对象已经不同,因此记帐方法、核算方法和管理方法肯定也就会不同,否则就会犯管理对象错乱的错误。它显然是管理这门科学之大忌。为此,为了不犯或少犯错误,把管理对象首先确定下来就显得十分必要。

“管理未来”的前提是能够“认识未来”,“认识未来”的前提是能够“确定未来”究竟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客观依据而不是“主观判断”的结果,而事实上,任何一种“主观判断”都不可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那么,“管理未来学”学者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毫无疑问,一定有方法,而且必须是科学的,否则同样也得不到一个“正确的未来”。

“管理未来学”学者又是如何做到“科学认识未来”的呢?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把管理对象从经济、资本转移到经济资源、资本资源上来,因为资源是资本之母;第二,通过揭示资源的运动规律,来达到揭示经济规律、资本规律的目的;第三,如果所有的规律都能够指向一个共同的点,那我们就基本能够确定它就是未来;第四,不断地修正与改正错误。

当然,上述只是从理论上说,需要把它建筑在具体的、能够操作的实践上。为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创立了具有上述功能的“逆变记帐法”。所谓“逆变记帐法”,简单地说就是,将一切不确定或尚未发生的因素都视同为“亏损资源”,而把已经能够确定的因素都视同为“赢利资源”,并根据一定的科目、程序进行“记帐”,以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它可以给经济体、企业造成一种符合经济、资本存在与运动,发展与转化规律的大趋势,并使经济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限制在具有规定性的、大趋势的范围之内。采用这种记帐法的具有以下好处:第一,明确了管理对象、任务和目标,能够使管理始终围绕目标而展开;第二,改“以人为本”的管理为“以理为本”,使管理能够理性化。

笔者以为,所谓的管理,说道底就是一个如何才能使经济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实现理性化。这是因为,原理是对客观事物或者说管理对象运动规律性的反映,体现为人们能够按照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办事。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程序,不仅仅是建立一个规章制度的问题,它更是一个能获取管理对象之价值的过程。

笔者通过20年的研究发现,所谓规律不是别的,正是价值或者说正是能力的体现。换言之,所有的管理对象,之所以要这么运动而不那么运动,均是由于他们或它们都是物质,而物质是由一定的质量、能量、性量混成,最终都会形成一定的力。大家知道,力有“三要素”即大小、作用点和作用方向,也就是说,由于力有上述“三要素”,使管理对象才有了规律性。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管理对象的运动规律,其实就是管理对象之力的表达,有力就有规律,符合规律就能体现和获得经济学、管理学意义上的价值,而一旦获得了价值,也就自然达到了管理的目的。就这么简单,可以说管理没啥复杂的。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能够认识到,于是便有一些反经济规律、反价值规律事物的发生。

为此,为了避免上述反经济规律、反价值规律事物的发生?我们就必须要学会、作到以下几点:第一、无论干什么事情需要先找到它的运动规律,具体的“找”法是,看它主要是在一个什么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因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规律均产生于场;第二、按各种规律办事而不是按自己的主观判断办事,更不要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当作是某种规律看;第三、由于人的认识和作法不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符合规律,因此,不断地说已经形成的认识和作法进行修正,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门必修课;第四、盯住未来,越升发展,超前修正。

09·逆向管理未来

所谓“逆变管理”,可简单地描述为,是根据未来而对现在所进行的一种管理,其前提是管理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基本可以肯定的“未来”的存在。于是,或许有读者会说,由于未来是不可预知的,所以,应该能够得到以下结论:这门科学不成立。换言之,除非管理者确实、的确有一个肯定的未来的存在,否则所谓的“逆变管理学”,必定等于唯心主义空想。

是啊,作为一名管理者来说,又怎么能成为先知先觉?如果非能做到先知先觉,“认识未来”岂不是一句空话?问得有理,笔者也不认为世界上会有先知先觉的人存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未来就不能认识到。比如,我们就可以判定,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都做不到恒久地存在下去,因为包括宇宙在内的物质均相对存在。

关于这一点,显然也是人们同样不能否认的一个客观事实。为此,我们的祖先,在很久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人之未来吉凶之占卜、研究与预测。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十分低下,所以最终把预测未来的研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迷信色彩的“道术”。说起来,可以说是十分惭愧的。但是,这也并不等于说,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的探讨一无是处。

比如,我们的祖先曾经说——道亦有道(非盗亦有道)。何谓“道亦有道”?用现代比较科学的话说就是,“事物的运动规律也是有规律”。什么意思?当然是说不仅事物的产生、存在、发展、转化是有规律的,而事物的这种产生、存在、发展、转化的规律同样是有规律的。

假如,我们能够把“道之道”揭示出来,或者说我们能够把“规律的运动规律”揭示出来的话,那么,在这个大前提下,是否就能够把一个可以肯定的“宏规律”展示出来?为什么?因为作为“道之道”或者说作为“规律之规律”,它也不应该只能描述过去、现在,也必定能够描述未来,否则它就不具有“道之道”的本质。“逆变管理”,便在此认识基础上诞生。

诚然,要想认识未来,或者说要想认识一个比较真实的未来是需要点科学方法的,搞一些所谓占卜、阴阳术显然不成。那样,我们也就回到了反科学的轨道上。为此,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用了20年的时间,对现代物理学,尤其是“量子力学”、“相对论力学”、“统一场论”、“规范场论”等进行了潜心地研究,把它们揉到了国学中,最终揭示出“道之道”。

在将“道之道”向读者展示出来之前,笔者以为有先将中西文化、科学的区别与联系阐释一下的必要,因为所谓“道之道”,是中西文化、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可谓中西文化、科学撞击后产生出来的思想火花和理论奇筢。笔者发现:国学与西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国学强调“性量关系”或者说“性能关系”,而西学则注重“质量关系”或者说“质能关系”者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中华始祖,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事物性量、性能关系的研究与发现;而西方文明,则侧重对事物质量、质能关系的研究与发展。当然,研究的对象基本上来说,是客观事物,用哲学上的话说就是客观实在。诚然,有不尽人意之处,那就是,在不能完全认识、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的时候,西方人大多求教于上帝去了。

如此,是否说中国人没去求教于上帝?是的,因为中国人大多都不信仰上帝。当然,这也不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连一点迷信色彩也没有,而是说中国的主流文化不信神,而信科学、信规律。比如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的提出,就很具有代表性。而朱熹的“理在事先”那就更有说服力了。那么,笔者所谓的“道之道”又是怎么发现或者说是怎么揭示出的?

简单地说,是将国学对“性能关系”的研究和西学对“质能关系”的研究科学、有序地结合在一起,使两者形成一种相互联系、转化关系,揭示出“质能关系的守恒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客观事物存在之本”,“性能关系的不守恒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客观事物转化之本”;转化的依据,并非是西学上讲的“质能不守恒”而是“性能不守恒”,体现性量的积累。

根据上面的阐述我们了解到,在数十亿年的时光里,月球之所以不被地球吸附又不能飞离地球的引力场,是由于存在着地月的磁场,即当同名的磁极相遇时,月球就会被地球抛向“远地轨道”,但又在地球的引力场范围内。那么,认识上述原理,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笔者以为,意义就在于,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个类似于地月上述关系的存在,表现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势必在“资源场”的范围内,当“经济场”、“社会场”、“资本场”的运行在“资源场”的规范、范围内时,经济社会就能够得到增殖与可持续增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否则,它们就会被“非资源场”抛向“远资源轨道”。

什么叫危机?没有一种危机与资源的滥用、盗用没有联系,而“能源危机”的爆发,事实上业已证明了这一点,危机无不是是资源对固有资本模式、经济模式有所排斥的产物,结果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大震荡,也是资源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一次又一次明示。虽然还没有发展到经济崩溃的边缘,但是,已向人类敲响警钟。当然,过分强调资源的重要性也不成,比如我们过去搞的计划经济,就是排斥资本经济模式的结果。

以上说明,人类经济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地月关系”,又主要体现在性能而非仅仅是质能上。为此,为了资本、经济能够得到增殖与可持续增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就需要随时随地地处理好资本、经济与资源的性能关系,具体地说就是要学会、掌握由笔者发现、发明、创造出来的“逆变管理法”,使资本、经济符合资源运动规律。

10·泰然收获未来

毋庸置疑,之所以要采用“逆变管理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收获一个属于我们的当然也是属于大家的未来。遗憾的是,即便是到目前为止,在世界的范围内,还没有一种学说与方法可以实现或者说能够达到上述目的的。如此,是否说,笔者的“逆变管理法”业已实现或者说笔者业已创立的这种学说或者说业已找到了这种方法了呢?是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不然的话,笔者又凭什么,来创立“管理未来学”呢?无疑,能够认识一个“真实的未来”,是创立“管理未来学”的理论基础,即不能认识到一个“真实的未来”也就谈不到“管理未来”的问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认识未来”和“管理未来”还不是“管理未来学”的最终目的,而“管理未来学”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达到一个更伟大的理想——“坐拥未来”。

笔者以为,未来一定是一个由各种资源主宰的世界,表现在人类拥有多少资源就拥有多少经济、资本。尤其是对无形资源的拥有——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先进的经济社会制度、管理程序的拥有,其重要意义显然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本无法比拟的。如此也就更加地说明,由于拥有了资源这个物质基础,今天的人类才有认识世界、认识未来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并不是“某一个天才拍着自己的脑瓜子杜撰出的一个未来世界”。换言之也就等于说,由于万事万物都具有上述之质量、性量、能量属性,才使得我们的研究能够建筑在对资本、经济的和对资源的科学量化的基础上而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算命先生,在可有可无之间,让人们自己选择。


笔者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当然是通过“性量物质”的积累与负积累。诚然,这不是用几句话就可以讲明白的,但有一点笔者可以先说清楚,即一切均由于物质是“有性”的。

诚然,此种方法是建筑在过去、现在的经济社会物质基础上的,是建筑在对过去、现在的经济社会物质的质量、性量、能量科学量化的基础上,因此其针对性、理论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肯定,这种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化”的有益尝试与理论创新,是我伟大的中华儿女对世界人民的又一新贡献!

发现未来、认识未来、预测未来、播种未来、耕耘未来、经营未来、管理未来的目的是为了收获未来。当然,首先需要有上述之共识,然后根据“共识”,把符合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管理程序构建起来。这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关系到我们能否收获未来,关系到我们能否获得经济学、管理学意义上的最大价值,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掌握、拥有未来的前提。

诚然,为了收获未来,仅仅通过一种记帐法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记帐非目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记帐,使我们的经营管理符合资本可持续增殖规律、符合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律。

那么,记帐又能让我们到达什么目的呢?简单地说,就是能够使我们达到首先“认识未来”。诚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因为一场经济学、管理学的大革命就是从这种记帐法开始的。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有这种记帐法的存在,才使得“管理未来”具有了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理论依据,并使得“亏基核算”和“逆变管理”最终能够成为一门科学。

所谓“亏基核算”,是由于存在着一个“逆变记帐”的“亏损基础”,或着说它是在“亏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核算法则。大家知道,传统的核算法是在“盈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或者说它是以“赢利”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核算法则。或许有读者会问,难道经济体和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亏损否?当然不是。那它是以什么为目的?当然以“减亏”为目的。

笔者以为,任何一种所谓“有效的管理”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和尽善尽美,如果我们把这一认识推广到人类社会和人类政治经济生活中,则体现为经济质量、能量、性量物质的资源化;而它在企业里的表现,则体现为资本的资源化。而经济质量、能量、性量物质的资源化和资本的资源化其实不是别的,反映到经济效益上,必定是经济衰退和企业亏损的形成。

为此,为了避免经济质量、能量、性量物质的资源化和企业资本的资源化,并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和企业亏损和持续亏损的发生,我们就必须先把可能造成资源化的各种“经济资源”和“资本资源”管理好,让它们在没有被资源化之前,就发生性变——以实现“资源资本化”。

这显然是“管理未来学”或者说这是“逆变管理学”、“逆变管理法”的精华之所在,当然也必然是“逆变管理者”的管理观和方法论。诚然,它必须、首先要通过“亏基核算法”来实施、实现,因为若无一个比较精确的核算、量化、计量过程我们就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就很难做到按照“资本的可持续增殖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办事。

所谓“亏基核算”,讲的是盈利自身创造不了盈利而一定是由“非赢利”创造,就像“尺子自身丈量不了自己”和“自己生育不了自己”的道理一样。那么,“非盈利”是什么?当然是“广义亏损”。何谓“广义亏损”?可以理解为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非赢利存在与运动状态,非赢利运动与转化形式”。这又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凡是未获得赢利的,都是广义亏损。

简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把一些形式与意义上的亏损资源、广义亏损资源都能够提前转化为赢利资源、经济资源,甚至提前把它们转化为企业的可持续赢利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素的话,那么,剩下的不就只有企业的赢利和可持续赢利,剩下的不就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了吗?结果也就自然、必然是——我们已可以泰然地去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章:
·翟玉忠:六经——中华文明的顶层设计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翟玉忠:为中华续慧命——六经书院2023-2024年度工作报告
·陈赟:六经成立与中华文明的精神奠基
·付金才:社会主义激活中华大道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