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创办的源起 
作者:[陈鼓应] 来源:[] 2008-03-18

   在我上大学之前,从私塾、小学到中学,所读的尽是儒书。大一时修的中国文化课程,依然是习诵《论》、《孟》之作,传统文化被窄义化而为儒家文化。因 此,青年时代的我,在儒学礼治规范网中常有呼吸困难之感。(儒家思想空气的单调、沉闷和乏味,是我喜欢具有酒神精神的尼采生命哲学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在驱动 力,也是我爱好《庄子》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上研究所时,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庄子》的原著,这才使我认识到中国文化原来别有天地。      庄子思想的每一丝半缕的哲理,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其后由于研究庄子,而旁及老子、墨子、韩非子、管子等各家的著作,从而进一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原来 是多元并起、多元发展的格局。可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术园地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带有很大的偏颇:人们常把中国文化简单化为儒家文化,而孔孟之 道以外的广大的思想园地,总是受到有意无意的忽略。

    在大学修习西方哲学史课程时,威伯(A.weber)的《西洋哲学史》为必读本,深澳难懂的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则被列为参考书。威伯的书开头就 说:「哲学是对于自然界的全部的研究,是期望对事物作一种普遍性的解释。」还说:「在哲学中,人类的心智在于超越纷杂的现象,探讨原因中的原因,来解释整 体世界」也就是说,哲学是从表象世界中探索根源性的东西,思索那「唯一的整体」(The All-One)。晚近著名的哲学史家考卜勒斯顿也说:「人类从事于理性的反省,在哲学的早期,首先引起人类注意的是作为整体的自然界。」文德尔班则则 说:「哲学的每一个伟大体系,一开始着手解决的都是新提出的问题。」他还说:「经验中事物互转化--这个事实激起了最早的哲学思考。」

    「最早的思考」,无论是思考「经验中事物互相转化」,或是思考「整体的自然界」,以及对根源性问题的探讨--从专业性的哲学观点来看,中国的「哲学的突破」是始于老子,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始于孔子。

    罗素在他的《西于哲学史」中也说过:「他们自由地思考着世界的性质和生活的目的,而不为任何因袭正统观念的枷索所束缚。」依这个看法,最早从事「世界的性质」的也是老子而非孔子。

    也许人会说我这是根据西方哲学的标准来评价中国哲学,而没有考虑到中国哲学本身的特殊性。当然,我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事实上,在中国,哲学问题的发 生,与西方、印度不无共通之处,所谓「究天人之际」不正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课题吗?不同的只是它们各自运用的方法和对问题的答案。中国哲学当然有其特殊性。 当代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他进一步说:「哲学史必须进行哲学 化,......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以这界 说来看,中国「哲学的突破「亦当始于老子而非孔子。

    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人生哲学。即使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衡量,老庄思想,也远比孔孟为高深。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崇儒风气的影响,道家哲学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历史上,儒家之成为官方哲学,道家之成为民间哲学的分野也至为明显。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一些在学术上有巨大影响的崇儒学者,有意无意地模糊了老子其人,而且把老聃自着的《老子》挪后,以降低「中国哲学之父」老子在中国哲 学史上的开创性地位。其实,老子的道论不仅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相当完整的本体论与宇宙论的系统,而且,其道论成为中国哲学内在联系的一条主线。-- 这是道家之所成为中国哲学主干地位的关键因素。

    老子以后,道家学说蓬勃发展,于楚产生庄子学派,于齐形成稷下道家(黄老思想为其核心),而且蔚为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主流思潮。后者思想界中独 占数百年的主导地位,前者则以庄周个人的大智大慧为中国留下了空前而且绝后的创作。《庄子》是高度融合哲学、美学、文学于一身的著作。环顾先秦诸子,实际 上大多属政论之作(或只是在政论之中,或多或少地含有哲理)。在先秦诸子中,像《庄子》那样纯粹地含有哲学的思辩、美学的韵味、文学的风格的著作,可谓绝无仅有。至于庄子思想的思想空间之开阔、精神蕴含之恢宏、生命境界之高超,那更是先秦诸子莫能望其项背的。然而,多年来,我看到学术界谈论《庄子》,大多是用一种较为俗世的眼光,从负面的、消极的角度去看待它,或则以芋种规格化的观点过分简单化地批判它,而不能理会人类有一种更高的生命情调、精神境界、艺术审美的追求。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人们对《庄子》充满了曲解。因此,我常有这么一个念头,想创办一份专门研究道家思想的刊物。

    长期以来,许多道家著作常被学界误判为伪书。不少学者只是根据词组只字,或少许的孤证,便将整部著作视为「后人伪作」。以先秦著作为例,像《列子》、《尹文子》、《文子》、《鹖冠子》等究竟是否伪书,都有重新考订的必要。

    近二十年来,由于地下古代文献的出土,弥补了古代思想史上的许多缺页,修正了古代思想史上的若干重要问题,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思想史增加了丰 富的资料。在出土的众多文献中,道家著作在质量上占有极大的比重。如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1973年河北定县出土的《文子》残简等。其中尤其 以遗失了两千多年的《黄帝四经》的间世,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性最为重大。因为以前我们谈黄老学派,都是从汉初开始,而《黄帝四经》的发掘,使我们可以把黄老 思想的渊源追溯到战国中期。并且形成一条以《黄帝四经》、《尹文子》、《慎子》、《管子四篇》、《文子》、《鹖冠子》为代表作的从战国中期到战国末期的黄老思想发的较为清晰的线索。从思想内容来看,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黄老学派无疑是老庄正宗道家之外的一个较为积极入世的道家派别,它对初的政治社会大着 巨大的影响。因而,探讨先秦黄老学说的各家人物思想,理清《黄帝四经》与楚越文化或齐文化之间的影响,是一项新的课题。

    以道家为主的齐国稷下学派,向为学界所忽略。齐都兴建的稷下学宫,经历一百五十多年之久,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学术黄金时代。然而,如此重要的一段学术活动,在我们一般的哲学史中,却只占了很小的篇幅。近年来,由于山东淄博市《管子学刊》的出版,开展了对稷下学派的讨论,这才逐渐引起学术 界的重视。

    在对于稷下学派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先秦道家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前人提到儒、墨思想及其派别的复杂性时说:儒分为,墨分为三。而道家发展皂复杂 性则更是超过了儒、墨。例如老子、杨朱、列子、庄子之间的异同;例如老子与管子学派之间的关系;例如老子思想如何能如此迅速地进入到齐地,并成为战国中后 期主流的哲学思潮?再如稷下道家内部各家之间的异同,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学者们提到稷下道家时,一般总以宋、尹合为一派,以田骈、慎到合为一 派。但根据现有的不完整的材料看,宋钘、尹文也有所不同,宋鉼是属于道墨的人物,而现存的《尹文子》却是一本具有典型性的黄老思想的著作--也就是说,道 法思想是它皂主体思想;田骈的著作已完全遗失,难以考索;至于慎到,根据《庄子·天下》所记载的资料与《慎子》残卷来看,究竟慎到是道法结合的思想人物还是中由道转法的关键人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稷下这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有太多尚待挖掘的工作。

    以上都是先秦道家阵营内有待探讨的课题。此外,儒家孟子、荀子都是在齐文化的思想环境里受到稷下道家的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荀子,他的认识论和自然观都 是通过稷下道家把老庄思想移植和改造过来的。那么,孟、荀与稷下道家的关系究竟如何?儒家在形而上学及其哲学理论思维贫乏的情况下,如何地既排斥,同时又 不断地吸取道家的思想观念为其营养--总之,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的不断道家化的过程,也是一门有待整理的新的课程。

    有些道家的著作长期以来被划归为儒学的范围,如《易传》究竟是属于道家还是儒家就是值得理清的一个课题。在战国中后期的各学派中,无疑地道家学派--包括以列、庄为代表的南方道家(或称楚道家),以及宋、尹、田、慎为代表的北方道家(或称齐道家、稷下道家) --在百家争鸣中居于主导的地位。战国时期东齐西秦两大强国网罗大量人才所汇编而成的《管子》与《吕氏春秋》,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而吸收儒、黑、名、 法、阴阳各家而成的。依我看来,《易传》亦复如此,它是一部以老庄或稷下道家为主体而融会各家于一炉的著作(由于它是一剖解《易》之作,故可称之为「道家 别派」)。这两年我在对《易传》的研究中发现,《易传》中最重要的《彖传》和《系辞》乃是齐、楚文化的产物而决非鲁文化之作。根据我个人初步看法,《彖传》主要是借老庄来解释易学,因此,主要是属于楚文化的作品(也有可能是游于稷下的楚人之作);而《系辞》则无论是依据它的精气说或者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的广阔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都说明它是属于稷下道家的作品。因此,澄清《易传》不是儒学的典籍以及它之属于道家别派,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道家为思想渊源的、中国本土建立的唯一的宗教--道教,在欧美和日本等地,渐受学界的重视,并已有不少的研究成困,最近几年,中国学者也开始了 对道教的研究,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如何使道教研究进一步深化,如何汲取国外道教研究成果,进而推动国内道教文化的探讨,也是我们创办本刊的一 个重要的因素。

    以上是我们创办《道家文化研究》的主要原因。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关道家的各种观点,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老子说:「有容乃大」,我们办这个辑刊,同样要 本着这种道家精神,并体现稷下学派含容并包的民主学风。各种观点,只要论据充足,言之成理,我们都将采纳,对于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我们尤其欢迎。《道家 文化研究》还专门设有「言论广场」,供学者们以书信或者短评的方式发表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我们希望在各种不同观点的相互讨论中,促进对道家文化的研究。

    《道家文化研究》在筹办过程中,得到香港青松观负责人侯宝垣老先的热诚支持。侯先生年高八十,热衷于道教事业,他除了在英、美、澳洲兴建道观外,还经常捐赠巨款,资助国内修建道观。侯先生还在各地做了许多慈善事业,如修老人院,免费为人治病等。1991年春,由于香港道教学院邀请我演讲,得以拜见了侯老先生,得到他的慨允,决定由香港道教学院主办这个辑刊。我们希望《道家文化研究》能成为海内外致力于道家与道教研究的学者的一个共同的刊物。


相关文章:
·厉传:稷下学宫——文化思想交流的好范式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陆寿筠:道家太极视野中的儒法之争
·陆寿筠:西方二元哲学对中国文化的肢解
·陆寿筠:阴阳六讲之六——人类文化的阴阳五行(6)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