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倦尘鸿:人性的出发点 
作者:[倦尘鸿] 来源:[作者惠寄] 2005-07-09

 

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实应该是说:人和其它动物,甚至生物一样,都有不受精神思维控制的三种本能冲动。饮食是对食物-生存必需品-的冲动。男女是对异性的冲动。孔子说到了两个。还有第三种:呵护-对幼小生命的喜爱和保护。对饮食的欲望,是维持生物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对异性的冲动,是维护生物种群的繁衍。对幼小生命的呵护,是维护生物种群的发展。

 

从生物学角度讲,无性繁殖是最高效的,可以把遗传优势全部传递下去。所以进化早期出现的植物和动物都有无性繁殖的阶段。但无性繁殖因为基因一样,就面临着巨大的潜在危险:一旦受到针对性的侵犯,比如病毒或者微生物,就可能因为群体都没有对抗性而全部消亡。所以进化后期的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有性繁殖的。在两性匹配的过程中,不同基因组合千变万化的结果,使物种群没有“致命弱点”。当然,物种进化的代价也是很高的:有一半的个体没有生育能力,遗传优势也难以全部传递。既然不能冒着全部物种灭绝的危险来做到少而精,就只有靠数量的优势在大自然中生存。所以物种的繁衍和发展,就成了种群中的第一要务,甚至超过个体的生存。母亲对幼子的呵护,可以牺牲生命,这已经是举世认同的了。雄性对雌性的呵护,就不仅仅出于对异性的冲动,也有相当的成分是呵护的欲望本身。只有保护好雌性和幼子,才能使种群延续发展。相信这是大自然用进化的方式写进每个生命体的源程序。

个体生存、异性冲动和幼子呵护,是生物体也是人类的共同情感。任何后来随着所谓文明而建立起来的伦理道德,如果和这三种基本情感相违背,就会是荒谬的甚至是邪恶的。如果看到成年者对幼小者的本能呵护,有人说“人性本善”或“世上好人多”;如果看到同类为夺取食物而争斗,有人说“人性本恶”或者“人是野兽”。其实,这一切都是本能,就象眼睛用来看、耳朵用来听一样自然,没有善恶。

 

人是万物灵长,但首先人是自然界中的物种,所以这三种基本欲望,也就是“人性”的基础。《诗经》开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子却说:“诗无邪”,就是因为这是真实地反映了人的本性。到后世,为了统治的需要,炮制出所谓“节烈”的道德,叫嚣“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就和个体生存及幼子呵护的本性相反了。类似的还有《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为了“孝养”,不惜杀死幼儿。所以中国的道德到了鲁迅的时代,已经是吃人的了。而西方从黑暗的中世纪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吃人。罗马教会甚至以女巫的罪名烧死助产士,因为她们减轻了产妇的痛苦,“是帮着妇女逃避上帝的惩罚”,而完全不顾“母子平安”是千万年来人类共同的祝福。

 

这三种感情,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影响的。没有个体的存在,就没有物种群体的存在。所以一般来讲,饮食之欲是第一欲望,“民以食为天”。当基本生存实现后,“饱暖思淫欲”,对异性的渴望就会自然产生。当有孩子诞生后,对幼小生命的呵护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责任感,使其父母更多的从对孩子发展有利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处理事情。这三种感情,都是第一层次的重要情感。所以当物质资源匮乏到不能保障时,处于不同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倾向。但不论如何选择,对当事人都是痛苦的,而对旁观者都是惨烈的。

 

人类的道德是从人性开始的,但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却不断偏离“个体生存”、“异性冲动”和“幼子呵护”这三个人性的出发点,因此历史上充满了浸透着鲜血和泪水的故事。


相关文章:
·李建宏:性恶论者人性之恶大暴露——某些西方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恶劣表现
·《荀子》的“性朴”与中国古人的人性论讨论框架
·袁烜:寻找人性的支点
·马宏达:漫谈人性与教育(下)
·马宏达:漫谈人性与教育(中)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