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当代社会主义
潘炜: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之过 
作者:[潘炜] 来源:[] 2007-10-02

    曾经多少次,一位研究所所长对于国内通货膨胀的原因这样说:“这回涨价主要因素来自国际,而不是国内。国际粮价上升推动国内粮价上升,国内粮价再推动养猪成本上升,导致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推高整体CPI。” 

    进入今年以来,国内粮食价格居高不下,而且上涨势头明显。媒体都在探究,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粮食价格如此离谱地高攀;并且,随着今年夏季播种时节自然灾害频仍,对收成会有较大影响,因此,了解本轮粮价上涨形成机制并向社会做出交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于是,我们听到了太多国内粮价攀升是由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动荡所致。美国当然又是其中的罪魁祸首,其在临近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大规模套购玉米制造生物燃料,以谋求替代不断高涨的石油,试图通过玉米加工为乙醇而改变其能源供应格局,这就加大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供应紧张局面;再加上澳大利亚遭遇气候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主要粮食出口国也在增加粮食出口量上乏善可陈。这样,国际粮食价格岂有不涨之理?

    而且,这也给国内的民族主义阵营提供了绝佳的口实,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审视咱们的粮食安全。那种把中国粮食市场全部国际化,依赖国际市场供应中国粮食需求,而不必保有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底线的国际主义甚至世界主义的说辞经受了不小的打击。

    不久前新华网报道,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日前表示,国际粮食年均贸易量只占中国粮食年度总产量的50%,因此国际粮食贸易对国内调剂空间有限。近年来,国际粮食贸易基本趋于稳定,年均贸易量大体保持在2400亿公斤,约为中国粮食年度总产量的50%。中国进口国内需求量的1%,就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不仅会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还将打破现有的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在如此大的格局下,中国的粮食供给显然不能完全指望国际市场。实际上,到现在中国粮食需求量当中也只有约5%是进口的。

    最近,国际油价开始回升,并且继续向新高摸爬滚打。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向国家发改委申请调整成品油零售价格,而后者在国务院针对物价上涨势头凶猛民怨沸腾的情况下通盘考虑回绝了石油公司的请求,于是坊间议论纷纷,认为石油公司们作为垄断性非常强的国有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该趁火打劫。

    中国原油需求量当中,进口量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因此,国际市场原油期货或者现货价格波动,对于国内石油市场价格的影响,还是可以感受到的。但是在中国粮食市场上,情况却并不如此。5%的进口量,就能够说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诺大一个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并且今年粮食价格出现着几近半壁江山的涨幅,这恐怕也太危言耸听了吧。

    稍微有点算数常识的人就能够计算出来,如果国内粮食供应没有变化,而中国粮食市场价格上涨30%,即使中国进口粮食占到国内粮食总需求的10%,那么进口粮食必定要上涨300%;而如果进口量占比为5%,那么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就要上涨六倍。而事实上,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涨幅也就在20%左右。

    问题就出在粮棉油供销体制上。在粮食购销环节中,存在着一个比石油行业垄断程度还要高因而更具有杀伤力但由于一向深藏幕后而且鲜为社会关注的神秘机构,中国的媒体基本上是城市媒体,对于涉农领域无人问津,也毫无知晓,对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的这个神秘机构及其劣迹几近一无所知——

    人民大学刘老石给我发来一篇文章,现附于下面:

    粮食市场放开之后,粮价一直很低,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于是国家就制定了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说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这样的说辞大家都相信了,当然我也是深信不疑。可是,最近几天,当我知道一些内情之后,我就不信了。计划经济时期,都是国家收购粮食,粮食市场放开之后,国家就不收购了,而是全部由私人收购,国家的粮库也就成摆设了,都空空如也。为了维持职工生活,一些粮库就出租给私人使用,也有的粮库自筹资金收购粮食,然后再卖出去,赚些利润,这样的收购也属于私人性质的收购。在这种完全由私人收购的情况下,当然不会有谁去执行国家制定的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

    假如你是一个老板,你收购粮食,假设粮食的市场价是6毛一斤,国家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是6毛1,那么你会自觉地以6毛1的价格来收购吗?你不会的,如果这样,你就不是商人了。所以,这时,国家制定的最低保护价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去年,不知道国家是出于什么原因,可能是想让自己制定的最低保护价能得到执行吧,国家开始委托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以最低保护价代其大量在市场上收购水稻和小麦,资金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出,要多少有多少,充分保证。

    收购水稻的情况我不清楚,我就单说说收购小麦的情况。小麦的主产地是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山东六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80%。中储粮接受国务院的委托后,它又命令它的各分公司,并委托这六个地方的各储备粮管理公司以及各粮库在以上六个省以最低保护价代其在市场上收购小麦,这在行内成为“托市收购”。

    去年,白麦的最低保护价是每斤7毛2,红麦和混合麦的最低保护价是每斤6毛9。每收购一斤小麦,它给各委托点的管理费是4分钱,也有说是3分5厘的;劳务费是2分5厘,共是6分或6分5厘钱。当然,这些钱都是政府出的,它不需要出1厘。小麦收购上来后,它就在粮食拍卖会上加价拍卖出去。目前,中国设的粮食拍卖点有三处:郑州、合肥、武汉。 这就是去年的情况。

    今年,又到了小麦收购的季节了,这可是块肥肉啊,谁见了都谗,都想伸手,它们又开始忙了。6月之前,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储粮六家联合发了《2007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发改经贸[2007]1140号),该预案主要内容如下:

    一,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是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二,白麦的最低保护价是每斤7毛2,红麦和混麦的最低保护价是每斤6毛9。三,收购期限自6月1日起,到9月30日止。在此期间内,如果小麦的市场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则各受委托点应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如果小麦的市场价格高于最低保护价,则各受委托点应停止收购。四,中储粮公司极其相关分公司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的小麦,粮权属国务院,未经国家批准不得动用。由国家有关部门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在粮食批发市场或网上安排公开竞价销售,销售赢利上交中央财政,亏损由中央财政负担。

    看完上面的内容,你看出什么来了没有?第一条是先给自己戴顶高帽子,没啥意思。第二条,07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竟然和去年一样,这就让人难看出来它们是怎么保护农民利益的。难道从去年到今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是0?如果不是0,那么其它商品都涨价了,为什么就不让粮食涨价呢?让粮食价格保持平均通货膨胀率也行呀。难道是想牺牲农民的利益来维持市场的稳定?农民就这么倒霉?

    对此,中储粮是这么解释的:今年的生产资料价格和去年基本持平,所以小麦价格没必要提高。这样的解释我听不懂。就算今年生产资料的价格和去年基本持平,可是生活资料的价格呢?农民的生活资料,油盐酱醋、医疗、学费、建房等的价格增长了,难道粮食的价格就不应该增长吗?公务员可是无本生意,可是为什么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公务员的工资也跟着增加呢? 其实,它们压制粮食价格的目的,下面就可以看出来,是为了保护它们自己的利益。

    第三条,说“当市场上小麦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时……高于最低保护价时……”这其实是在故弄玄虚,好象它们是在保护农民利益。它们是全国最大的买主,收购全国60%以上的小麦,小麦价格完全受它们垄断,它们说多少就是多少,根本就没有什么其它的市场价格,在它们收购期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当市场价格低于和高于最低保护价的事。例如,假设一个商人以7毛钱一斤收购混麦,可是他的收购量是很小的,马上就收足了,农民还得卖给中储粮它们,所以这个7毛钱一斤不能成为价格主流,还是它们的6毛9决定着市场价格。

    第四条 说粮权属于国务院,这个我看不象,买和卖都由中储粮它们决定,怎么能说粮权属于国务院?里面还有个“顺价销售”,这是个新词,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网上查了半天,才知道是“在收购价格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利润销售出去的意思”。原来做这个生意是有利润的。那么利润归谁呢?后面说利润归国家,亏损也归国家。要说亏损归国家我相信,要说利润归国家,打死我也不相信。

    这个《预案》,本应该是由国务院发布的,可是竟然由那六家联合发布出来,就很有意思。后两家,本身就是赢利逐臭的企业,前四个部门和它们两个纠集在一起,大家想想能有什么好事。而且我从哪里也看不出来发改委和收购粮食有什么关系,竟然也插进一只手来。这其实是它们几家合伙做生意,私人性质的。

    下面是摘录的一段报道:这些麦子一旦入库,谁都无权动用。之后整整一个月,市场在消化民间的存量麦子。很快,面粉加工企业们发现自己的库存日渐减少,以往上门求他们买粮的各粮管所(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如今紧闭大门,按兵不动。市场看紧,一些地方有面粉涨价迹象。

    11月3日,中储粮终于现身,在郑州、合肥两地开始试探市场。首次公开竞价销售100万吨最低价收购小麦,结果出乎意料,成交量不足一成。

    洛阳面粉厂业务员牛志安参加了那次竞销会,牛志安原以为“政府开仓放粮,销售价格会比收购价低一些”,但价格公布出来后,发现政府不但对粮价不再补贴了,还在收购价基础上加了2分钱??顺价销售,所以“那次来了很多人,都选择了观望”。牛志安的厂不大,一个月只加工400吨小麦,他们还有一个月的小麦存量,他也选择了观望。

    成交量不足,意味着小麦市场的饥饿度不够。在其后的3周内,中储粮再度选择了“闭关”,与小麦贸易加工企业展开“对峙”,市场可供流通的麦子越来越少。 政府试图用“市场饥饿法”,“硬生生地把小麦市场托起来。”郑州粮食市场一位人士说。

    年关将至,正是小麦销售旺季。市场一方终于挺不住了。在第一次小麦竞价交易结束6天后,山东省小麦市场价格率先走高,紧接着几个小麦主产省的市场行情开始了一波快速上涨行情。

    郑州当地一家媒体在11月21日写道:往年这个时候郑州小麦的收购价为每斤0.68元,而这两天却涨到了0.9元。

    11月25日,中储粮开始二次“放粮”,在郑州、合肥推出120万吨小麦。像一块骨头扔进狼群中。此次成交率高达91.2%,平均成交价为每吨1499元。没有成交的4万多吨小麦,多为品级较高、存储地点较为偏远的混合小麦。

    这次的竞价销售吸引了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8个省份的218家企业、近2000人参加交易。骤然增加这么多人令郑州交易所始料不及,他们不得不把楼上的办公室腾出来,临时增加60多个场外交易席位。

    12月14日上午,第五次拍卖会现场,郑州粮食市场前台接待陈小姐告诉记者,小企业主来得越来越多了,经常看到农民打扮的人,夹着破破烂烂黑胶袋来报名,胶袋里裹着现金。以前他们可能就近购粮,或有人上门送粮,现在他们必须到这里来买了。“这说明政府完全控制住了小麦市场。”

    在连续数次的小麦拍卖后,目前,郑州小麦价格逐渐回稳,维持在每斤0.75元左右。此后,郑州、合肥粮食市场每周都可能举行一次粮食拍卖会,但这个“行规”并未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明文认可。也说是国家仍在有意控制销售节奏。这为许多粮商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预期。

    大家看到了吧,所谓的保护农民利益,其实这几个部门还是为了获得利润。利用国家给它们的机会,大肆垄断市场,囤积居奇,以获得最大利润。前面说它们压制小麦收购价格和去年的一样,目的还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的利润更大么。要说利润归国家,谁信?它们能白忙活吗?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国家的战略储备粮。

    按理来说,国家的战略储备粮,应该由国库出钱,收购粮食,粮食归国家,储备起来,以备战争、灾害发生时的需要。战略储备粮是不能拿来赚钱的,不管粮食的价格多高,国家都得收购,不管利润多厚,都不能卖。只能拿新粮替换陈粮,即确保新粮能收购上来时再卖掉陈粮。

    可是,现在国家还有战略储备粮吗?没有。前几年,都是私人收购粮食,现在虽然是中储粮它们收购,好象是国家收购,其实是私人性质的,做生意的,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战略储备。国家连战略储备粮都没有,国库(国库包括钱库和粮库)空空(现在粮库里的粮食虽然不少,可是都是私人性质的),从三皇五帝以来都没听说过。国家把本应该是国库的粮食都放开让私人做生意,私有化和市场化到这样的程度,也从来都没听说过。

    为什么国家不收购战略储备粮了呢?可能是连年的丰收,使国家麻痹大意了吧?也可能是国家舍不得掏这一笔钱吧?真不知道国家的税收都花到哪里去了。不是说税收有几万亿吗?

    一旦将来发生灾难,我真不知道那时国家能怎么办。即使有个清正如包公的官员,想来个陈州放粮,也没粮食可放,老百姓只能花高价买商人的粮食了。谁买不起,饿死拉倒。

    可笑的是,国家连战略储备粮都没有,却号称有战略储备肉。前一阵子,猪肉涨价,国家就声称要拿战略储备肉出来抑制猪肉价格,真不知道这个战略储备肉是储备在哪里的。还不是有人拿猪肉囤积居奇发黑心财。看到了吧,咱们与时俱进的中国,粮食价格就是这么涨起来的。

    这个中储粮,干的就是这么样的祸国殃民勾当。而其他那些机构呢?

    我以前稿子里曾经提到过,中储铜所发生的伦敦铜事件中,一个前台交易员刘其兵在转瞬之间就将国家几亿美元资金化为乌有。实际上,不光是中储粮、中储铜,连带中储糖、中储面、中储肉,无一不是在进行着如此操作,连带着像中航油陈久霖在新加坡锒铛入狱事件而被国内媒体发问如果此事发生在国内是否也有如此这般的法律制裁等等,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中字头的机构都是些个什么货色了。

    翻回头来说开篇那个所长的振振有词。我有时真是为了国内的经济学家们感到悲哀。虽然我一向认为中国就没有什么公共知识分子,但这个现象的存在如果全部归咎于经济学家,也似乎勉为其难。反正说错了也不犯法,人家厉以宁弄的证券法里面连违法责任都不设,还管得了言多必失么?

    针对中国成品油价格要与国际市场接轨,我曾经写过“一个令人目瞪口呆巨大而持久的骗局”(有意者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援引过业内人士的爆料,告诉大家,那也不过是官商勾结欺世盗名的骗局;针对中国通货膨胀,我也写过通胀被严重低估;针对房地产,我也曾经揭露过内幕,指称中国的房地产就是个巨大的火葬场……现在,又可以看到,中国的粮食价格攀升,可以说完全是当局一手造成的。

    一个中储粮,就能够掀起如此的惊涛骇浪,让全国人民为了几个实际上被私有化了的部门以国家机构的名义强取豪夺的行径掏腰包,导致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节节攀升,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观了。


相关文章:
·翟玉忠:秦朝二世而亡,谁之过
·潘炜: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之过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