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成就、问题与启示 
作者:[陈振明] 来源:[] 2007-05-05
作者:陈振明  来源:学术月刊  发布时间:2006-1-31
   
            一、近现代社会科学的形成与分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整体化(古代)到专业化(近现代)
再回到整体化(当代)的发展过程。近代各门实验科学在分化出来以前,
是以自然哲学这一整体化的形式存在于哲学的母体之中的;而近现代各
门经验社会科学在分化出来以前,则以道德哲学或人文知识的方式存在
于哲学的母体之中。可以说,在文艺复兴以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知识,其研究与教学事业是整体化的。
    自文艺复兴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实验自然科学纷纷
从自然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领域。从16世纪开始,
人文社会研究也试图以某种方式获得经验确证,从而发展出系统的世俗
知识,即开始了社会研究的科学化的努力。但是,近代的经典科学观的
一个基本前提是笛卡儿的二元论,即物质与意识、人与自然、物理世界
与社会及精神世界的分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从一开始就
出现了分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1663年托马斯·胡克为英国皇家学会草
拟的章程宗旨中得到清楚的证明。胡克写道:皇家学会要“通过实验手
段增进关于自然万物的知识,完善一切手工工艺、制造方法和机械技术,
改进各种机器和发明”,学会“无涉于神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
学、语法学、修辞学或逻辑学。”
    到了上一个世纪之交(18世纪末—19世纪初),各门实验自然科学
以及数学已经成熟,并且占据了人类知识领域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自
然科学家并不把人文社会知识当作科学,而社会科学家则以自然科学为
榜样,为社会知识的科学化(科学的客观性、可证实性、定量化、形式
化和精确化等)而努力。
    进入19世纪,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大学改革和经验研究的成
长,社会科学知识的产生逐步变成一种相对自主的、由自己特殊的程序
或方法所指导的活动,并逐步建立在系统的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在19世
纪,社会科学作为了解和控制日益复杂的社会的手段成长起来,先是以
统计学和人口统计学的形式,后以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
形式确立起来。这一时期社会科学新的且最重要的东西,是理解社会及
其问题的程序或方法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即想象的、神秘的、天启的
东西让位给科学。这反映了经验的、定量的以及形式化科学方法的成长。
这种方法论上的变化,并不仅仅是经验科学发展对经验主义认识论原则
的承诺,以及社会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研究方式的结果,而
且也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结果。因为社会科学
的最终目标是社会问题的解决,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劳动分工的细化带
来了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及管理问题,国家或政府需要更多、更精确可靠
的知识和信息来制定与执行政策、管理社会。因此,新方法的应用不只
是为了获得关于社会的客观知识或科学真理,更重要的是统治者要利用
这种知识来控制和管理社会。此外,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大学的复
兴与改造也是近现代社会科学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经过改造的大学成
为知识创造的主要场所,神学院或被取消,或缩小为一个系;医学院和
法学院仍有其重要地位,但局限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训练;哲学学院以
及分离出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系科成了知识产生的主要场所。
    19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20年代(有的学者界定为1850—1914年间),
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学科(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先后形成了现代社会科学独立的研究框架,并加以制度化,尤其是在大
学扎了根。这种进程主要发生在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
美国,因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方社会科学的大部分经典也就是在这些
国家出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在16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上半期,人文
社会研究没有涉及现代社会科学的主题。相反,有不少现代社会科的核
心问题,如国家与法、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国际关系、权
力问题等已得到了相当充分的研究,人们不仅能在早些时候的马基雅维
利、布丹、格老秀斯、配第、重农主义者和启蒙学者的著作中,而且能
在19世纪上半期的托克维尔、赫尔德、基佐、费希特、马尔萨斯、李嘉
图等人的著作中看到大量的社会科学主题的论述,只不过这些论述很少
是在我们今天所说的特定的学科框架中来进行的。
    还是让我们简要地叙述一下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学科是如何形成的
吧。据说史学是一门在西方最早制度化的社会科学(在我国,人们更多
地把史学当作人文科学看待,在西方也有不少学者反对把史学列入社会
科学领域之中)。实际上,史学是人类知识最古老的分支之一,在世界
各地尤其是各文明发祥地,遗留下大量的历史典籍,它们所记载的多是
民族或国家的过去、尤其是帝王将相的生平活动。19世纪后半期所形成
的新史学之所以被看作社会科学,就在于它遵循经验科学的传统或要求,
提出用历史的事实来说明理论,或者说从历史事件或现象中概括、归纳
出说明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论,并用这些事件或事实来检验这种
理论。新史学要求经验理论说明各种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以及历史过程
的规律性,反对旧史学的那种讲述故事的研究方式。
    经济学是另一个出现较早的社会科学学科。尽管“经济学”这一名
称是19世纪才出现的,但是,经济研究及经济理论在近代成就卓著。在
16—18世纪已经出现了政治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和国家学这样一些
学科名称;重农主义、重商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都是现代经济学
诞生之前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应该说,这一时期出现的经济研究与政治
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学”、“国家学”、“财政学”这些名
称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经济学的出现,使政治经济学这种政治与
经济的整合研究逐步消失。因为经济学家强调经济行为反映的是个体行
为,而不是各种制度,进而又假定了自由放任或自由主义原则;经济学
的普遍化假定使经济研究直接面向现实,因而经济史研究被挤到了角落
的位置(后面我们将看到,在当代社会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中,政治
经济学和经济史的研究复活了)。
    社会学的兴起几乎与经济学同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尔夫·H ·
特讷在《寻求认同的美国社会学》(载于《当代美国社会科学》)一文
中认为,社会学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想法出现于动荡的19世纪中叶的
欧洲。当时,传统的社会在一片革命、反革命和国际战争嘈杂纷乱中瓦
解;作为对现实的反应,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提出社会学应作为
一门科学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提出采用现有科学的实证方法;
而另一些学者(包括赫伯特·斯宾塞、乔格·齐美尔、埃米尔·杜克海
姆、卡尔·马克思和卡尔·曼海姆等)则奠定了现代社会学的基础。他
们与孔德一样,力图将不带偏见的学术性理想,与解决时代主要社会问
题的原则这一目的相结合。(注:参看单天伦主编:《当代美国社会科
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不过孔德所提倡
的社会学与今天的社会学不同,它是一门实证的、综合的、统一的社会
科学,是各学科的皇后(社会学在19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之后,如何看
待它的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一直是有争论的问题;
到了当代,主流观点主张它落脚于市民社会或狭义社会问题,即与政治、
经济和文化问题相对的社会问题的研究)。
    政治学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一个正式学科,比经济学和社会学要晚
一些(据说迟缓出现的一个原因是法学院不愿放弃对国家及政治领域的
垄断)。它的兴起也许可以将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政治学院(1880年)作
为标志。在此之前,政治学的研究已具备了坚实的基础。近代民族国家
的生成是政治研究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美国政治学家、行政学家
D ·沃尔多在《政治学的发展》一文中曾这样来描述近代政治研究的进
展:近代政治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范畴,即建立国家体系;改变与改善
国家体系;寻求毁灭或超越国家体系。第一个范畴以马基雅弗利、布丹、
霍布斯为代表;第二个范畴以洛克、边沁、密尔为代表;第三个范畴以
马克思、巴枯宁及克鲁泡特金为代表。此外,孟德斯鸠、托克维尔等人
也有重要的影响。(注:参看Fred I.Greenstein,Nelson W.Polsby主
编:《政治学:范围与理论》,台湾幼狮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第15-20页。)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中心主题是国家、主权、权力、法
律及历史。在二战后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以前,政治学的研究重心
是政治哲学尤其是国家理论,它直接继承了古希腊至近、现代欧洲的政
治研究遗产。政治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学的成长,
另一方面却加速了政治经济学的衰落。因为在人们看来,国家(政治)
和市场(经济)是按照不同的逻辑运转的,必须对两者加以分别的研究
(“国家学”在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学科,它往往被
人们当作现代政治学前身或近现代政治学的德国版本。实际上它并不是
“纯”政治学研究,而是包含了当代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理学
和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相当于当时英法流行的“政治经济学”)。
    人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独立学科,其形成有独特性。按照华勒
斯坦在《开放社会科学》一书中的说法,现代世界体系的建立涉及欧洲
人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相遇以及对这些民族的征服。在欧洲人眼里,有两
类截然不同的民族和社会结构。落后民族生活在相对较小的群体中,没
有文字与大范围的文教,技术、军事、经济落后,用来描述这些民族的
一般术语是“部落”(tribcs)、“种群”等等。对这些民族的研究构
成一个新学科领域,即人类学。它主要从探险、旅游和殖民地机构官员
的活动开始,随后在大学里作为一个学科而被制度化,不过它与其他社
会科学的分支是隔绝的。尽管人类学家也研究人类的普遍自然史,但其
更多地研究特定的民族,成为人种学家(西方各国人类学研究的重心与
其所征服的国家或地区密切相关,英国人类学的重点是东非和南非;法
国的重点是西非,美国的重点是美洲印第安人和关岛)。在西方尤其英
美的大学中,人类学早已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研究落后民
族的人类学相对,在近现代西方,曾流行一门对其他高级文明国尤其是
中国、印度和伊斯兰世界的研究学科,即东方学。在近代,这些地区衰
落,相继成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东方研究原本发端于教会,最
初是作为福音传道的辅助手段而获得存在,后来逐步世俗化,并在大学
中制度化而成为一个社会研究领域。
    此外,还有几个在现代没有被当作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领域:(1)
法学。法律现象显然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法学无疑应
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分支。然而在现代,法学没有被人们当作社会科
学学科看待,原因在于:一方面,在近现代社会科学形成与分化以前,
大学早就设有法学院,且势力强大,其任务是培养职业法官或律师;另
一方面,法律条文太规范化了,缺乏经验研究的根基,其规则也不是科
学的规则,背景过于个别或特殊化,因而受到注重经验研究、探求普遍
规律的社会科学家们的怀疑。(2)地理学。19世纪末期, 地理学首先
在德国的大学中得到重建,获得新生。它实际上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两大领域:人文地理属于社会科学;自然地理属于自然科学。(3 )心
理学。它本来是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组成部分,较早从哲学母体中分离
出来,并在近现代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它主要被人们当作自然科学及
医学的一个分支(实验心理学尤其如此);只有社会心理学才作为社会
科学的一个分支在社会研究中幸存下来。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已形成独立研究框架或范式的社会科学各主
要学科继续发展。社会科学家们继续对这些学科领域进行界定,为本学
科“划界”,确定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及范围,说明它与相邻学科之间的
关系(尤其是差别)。同时,社会科学学科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得到加
强。所谓的学科制度化建设,是指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学术团体、专
业杂志、书籍出版、基金资助渠道、教育培训、职业化以及图书馆新收
藏目录的确定等方面的建设,其中尤以大学的教学发展(专业、系、所、
学院的设置)为要。19世纪后半期所开始的社会科学学科的制度化历程
大概是:首先是各主要的社会科学学科在大学里站稳脚跟——先设立讲
座或教席职位,进而成立系、所或学院,开设系列专业课程,授予专业
学位,学生获得职业资格;伴随着教学制度化的是学科研究的制度化—
—成立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学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专题研讨会,出版
发行专业期刊与书籍,获得各种基金来源的资助,图书馆对本学科领域
论著收藏的制度化等。
    总之,从1850—1945年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
领域逐渐从道德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知识的总体中分离出来,有的学科成
熟了,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
类学);有的边缘化了(如史学、地理学和心理学);有的则衰落了(
如国家学、东方学等)。这近百年的社会科学建立学科的过程可以说是
一个不断减少学科数量、以便能划分成若干学科门类以及彼此严格“划
界”的过程,最后只剩下今天我们所熟知、并在世界被广泛承认的若干
学科门类——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也许还有史学和法学
以及社会心理学)等。于是,人类的科学知识形成了这样一个三分格局;
在一端是数学和各门实验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另一
端则是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文学、艺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社会
科学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社会科学之所以获得这种中介地
位,是因为它们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它们的目标是获得制
约人类行为或某一社会生活领域的一般法则或规律性;第二,力图把握
各种必须当作个案来加以研究的现象(而非个别事实);第三,强调必
须将人类社会的现实分割成若干不同的部分来分别加以研究;第四,主
张采取科学方法及程序,为科学的客观性和严格性而努力;第五,偏爱
通过系统的研究方法获得证据,以控制条件下的观察,而不以普通的文
献资料为主。
            二、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杂交化、整体化趋势
    如果说,二战以前社会科学的形成与分化的一般趋势是各个社会科
学研究领域逐渐形成自身的学术框架,并严格与其他学科划界且学科数
量不断减少的话,那么,二战后则是相反的趋势占上风,即跨学科、交
叉研究以及学科的杂交化、整体化趋势的出现和不断加强。
    按照华勒斯坦在《开放社会科学》中的说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
社会科学的学科系统的分化形成了三条明确的分界线:(1 )对现代文
明世界的研究(史学和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与对非现代世界的研
究(人类学、东方学)之间的分界线;(2)在对现代世界的研究方面,
过去(史学)与现在(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这三门研究普遍规律的
社会科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一条分界线;(3 )在探求普遍规律为宗旨
的社会科学内部,对市场的研究(经济学)、对国家的研究(政治学)
与对市民社会的研究(社会学)之间的分界线。二战后,由于世界政治
格局的变化、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人类活动范围的
扩大、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大学的扩展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大
量增加等因素的推动,这三条分界线面临严峻的挑战。
    尽管战后社会科学的学科分化仍在继续,但新学科、新知识系统分
支以及新思潮,更多地是以学科的交叉融合的方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的
杂交化、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尤其是60、70年代,跨学科交叉研究得
到了迅速发展。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各种跨学科研究机构纷纷成立,跨
学科的研究文献大大增加,并涌现大量的交叉、横断和边缘性学科。在
这个时期,美国的各大学纷纷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兴起跨学科研究,
各种不同的组织机构尤其是各种基金会也都热心支持跨学科研究。因此,
60、70年代被人们称为“跨学科研究的时代”。进入80年代,跨学科交
叉研究蓬勃发展,社会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的杂交整体化趋势更加强劲,
传统的各社会科学学科的边界日益模糊,难以清晰界定。80年代以后,
跨学科交叉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跨学科研究体制的国际化:
1980年“跨学科研究国际协会”成立,到1986年已召开了四次国际大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年召开了首次跨学科会议,主题是“科学与知识
的边界”,1991年12月在巴黎召开第二次会议,主题是:“科学的传统
——面向21世纪的跨学科展望”(会后发表了《巴黎宣言》)。
    顺便说,我国在80年代初兴起了一个“交叉科学热”。1985年5月,
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倡议下,召开了全国的交叉科
学讨论会。钱三强在会上提出了“迎接交叉科学的新时代”的激动人心
的口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本世纪末到下个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科
学的时代”(注:钱三强:《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载《光明日报》
1985年5月17日。);钱学森也认为,“交叉科学是一个非常有前途、
非常广阔而又重要的科学领域,开始时可能不被人所理解,或者有人不
赞成,但终究会兴旺起来”(注:钱学森:《交叉科学:理论与研究展
望》,载《光明日报》1985年5月17日。)。
    所谓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或多学科研究、超学科研究),按
照G·伯杰在《跨学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问题》中的说法, 是指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或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简单的交
换学术思想,直到全面交流全部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术语以
及各种资料。也有人认为,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研究是对于典型学科之间
的问题的研究。这种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式,导致了传统的社会
科学各学科的融合和重组,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综合性知识分支,推动了
当代社会科学的杂交、整体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
    二战后,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学科尤其是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
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科学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及数学模型,结果它们
研究问题的途径、方法论以及问题切入点的各自的独特性被削弱了;实
证主义的研究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而引起各学科学者的批判。尽管从
组织方式上看,这些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别,但研究
的主题与方法日益重合。“这些学科多方面的重合产生出双重的后果:
一方面,无论是依据研究的对象还是依据处理数据的方法,要想为这几
门学科找到明确的分界线都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可接受的研究
对象有了范围上的扩大,每一门学科也变得越来越不纯粹了。这样便导
致了对这些学科的统一性和学术前提的合法性的不容忽视的内在质疑,
而在以前,每一学科正是借此而为自身的独立存在权利进行辩护的。”
(注: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
50页。)战后特别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后,出现了一大批跨学科交叉
研究的综合性新学科领域,其中涉及面较广、较成熟、且有相当影响力
的新学科,有未来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
管理科学、区域研究、文化研究、现代化与发展研究等领域。兹举几例:
    (1)未来研究。这是一个在60年代末、70 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个
典型的跨学科、综合性领域,以对事物的未来进行研究和预测为主题,
开展研究未来的各种活动,有自己的跨学科体系和分支,涉及经济、社
会、科技、军事和全球问题等领域,特别是在粮食和人口、资源及能源、
城市和交通运输、自动化、信息化、空间开发、教育、环境、科学技术
的社会作用、全球问题的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未来研究通常包括未
来学、预测学和分布在各个领域的跨学科分支(如社会预测学、经济预
测学、军事未来学、人口预测学)所组成的学科领域。跨学科性是未来
研究的最根本的特征,甚至可以说,没有跨学科性,便没有现代的未来
研究。这种跨学科的特征,在研究内容、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上都得到
充分的体现:它涉及的课题及研究内容大多是总体的、复杂的、多系统
的问题;它的研究以问题为核心,需要依靠跨学科、多学科的专家智慧
来解决;从研究方法及分析技术体系看,它基本上采用跨学科和多学科
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注:参看金吾伦主编:《跨学科研究引论》,北
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308页。)
    (2 )政策科学(政策分析或政策研究)(注:关于政策科学领域
的详细情况,可以参看陈振明:《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载《中国社
会科学》1997年第4期), 《是政策科学还是政策分析》(载《政治学
研究》1996年第4期)、《美国政策科学的形成、 发展及最新趋势》(
载《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11期)等论文,以及作者主编的《政策科
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这是二战后开始出现,
60年代末、70年代初异军突起的又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新研究领域。它
的诞生,是由社会科学家与科技专家联合、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
复杂问题的需要所推动。政策科学不是现有的某一社会科学学科的更新,
而是一个全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具有综合、交叉的特点。它的产生和
发展需要以大量的知识和分析为基础,几乎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科学
知识和方法都可以运用于政策研究之中。政策科学正是在吸收其他学科
尤其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运筹学、
系统分析以及哲学和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戴维·伊斯顿在载于《当代美国社会科学》的《美国的政治学:
过去和现在》一文中这样描述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发展:“在研究解决
〔环境污染、种族的和社会的和性别的平等、战争〕这些紧迫的社会问
题的过程中,这个时期〔即60年代末、70年代初〕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
学相结合,对知识的应用投入了巨大的力量。我们在迅速和广泛发展的
所谓政策分析运动中,亲眼看到这一点。不夸张地说,数百个学会建立
起来了,不仅是为了理解政策的形成和贯彻方式,而且为了系统阐述帮
助解决目前所有紧迫的社会问题的政策选择……。这样,政策研究重新
唤醒了早些时候各门社会科学一体化的希望,至少在知识的应用上如此。
”(注:单天伦主编:《当代美国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1993年版,第13页。)
    (3)区域研究(或地区研究)。 这也是一个跨学科或多学科的研
究领域,二战前已经出现,二战后迅速发展,起先出现在美国,随后扩
展到西欧各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区域研究的对象、
范围是“区域”——即被假定在文化、历史和语言等方面具有某种一致
性的地区;研究者来自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以及人文科学的各学科,也
有少量自然科学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某个地区的历史与现状、
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方面。区域研究是美国大学的科研及教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研究性的大学都设有各种区域研究所(中心),
主要涉及的“地区”有:东亚(中国或日本)、东南亚、南亚、欧洲(
或西欧)、苏联(俄罗斯)、东欧、中欧、拉美、中东、非洲等。区域
研究所(或中心)的人员大多来自于其他学科,也有少量的专职研究人
员及职员。这个领域之所以首先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兴起,有其政治原因
及动机。随着战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领导作用的加强,需要了解世
界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历史,需要对某一地区有“专门知识”
的专家,为政府制定及执行相关政策(尤其是外交和国防方面的政策)
服务。区域研究的目的正是要培养这一类专家。
    那么,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
现的?或者说,其杂交化及整体化的方式是什么?应该说,途径或方式
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研究方法的移植、模仿和渗透;研究主题或对象
领域的交叉、重合或融合;概念、假定和理论的相互借用等方式。
    首先,方法论的成熟程度及独特性是一个学科“范式”或“研究纲
领”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之一。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以
及杂交化和整体化趋势,首先是通过方法论上的移植、模仿和渗透来实
现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这几个以探求普遍规律为目标的社会科
学主要学科,从一开始就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为榜样,继承经验自
然科学的传统,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可证实性以及解释和预言。在其形
成和发展历程中,各个社会科学学科普遍地应用自然科学及数学的方法,
如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概括、模型化等;随着战后科技革命的展
开以及科学方法论的进展,各门社会科学学科纷纷借助于系统分析、控
制论、运筹学、数理统计、计算机模拟、博弈论等当代科学方法论及分
析技术。而且,各门社会科学在模仿、移植或利用自然科学和数学的一
般方法论及分析技术的过程中,也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一旦一种新方
法被某门社会科学所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就会跟上仿效。
根据美国学者P·戴辛在《社会科学的发现模式》(1971 )一书中的说
法,社会科学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类,即实验法、调查法、参与观察法
和形式化方法。实验法最早被心理学家所采用,后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
学,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后来也普遍采用这种方法;调查法是政治学、
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尤其是市场研究)共同使用的方法;形式化
方法最初产生于经济学,后来被广泛地运用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
经济学在这方面对许多社会科学产生了示范效应);参与观察最初来自
于人类学,目前在社会学、政治学、组织理论等领域中有大量的运用。
自然科学和数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各社会学学科方法的相互借鉴,一方面
使社会科学学科的科学化、形式化的程度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使它们各
自方法论和切入问题角度的独特性削弱,学科的差距缩小,逐步靠拢或
趋同。
    其次,研究主题、对象范围的交叉、重合或融合。社会科学的基本
功能是社会问题的解决,当代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者日益关注当代复杂
多变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逐步由以学科为方向,转移到以问题为方向的
研究途径或知识产生方法。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各学科的研究主题或对象
范围的交叉、重合或融合。早在50年代,社会学就将“政治社会学”和
“经济社会学”列为它的两个重要的、常规的分支领域;政治学家日益
将它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国家、政府、政党这些正式的政治体制之外,把
原来属于社会学研究主题的非正式组织或体制及过程,如利益团体(压
力集团)、社区、抗议运动等纳入自己的视野,并日益关注经济过程及
其与政治过程的相互作用。当代经济学家也同样关注经济与政治的整合
研究,这导致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衰落了的政治经济学传统的复兴,即
所谓“新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及其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地位的日渐显赫。
用经济学的假设、理论和方法(“经济学途径”)来研究传统的政治学
主题(国家、政府、阶级、利益团体及权力关系等),在当代是一种时
髦的做法,在这方面,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潮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及新制度
学派是典型。此外,当代经济学家也十分注重经济史的研究,日益介入
传统史学的领域,现在,经济史研究已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
这种研究主题、对象范围的交叉、重合或融合,进一步使当代社会科学
各学科的研究越来越不纯粹,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于是,出现了这
样一种状况:“对历史的关注并不是那群被称为历史学家的人的专利,
而是所有社会科学家的义务。对社会学方法的运用也不是那群被称为社
会学家的人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科学家的义务。同样,经济学问题也
不只是经济学家才有权研究。事实上,经济问题对一切社会科学分析都
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说,专业历史学家对历史解释、
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经济学家对经济波动就一定比其他社会科学家知
道得多。”(注: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北京三联书店19
97年版,第106页。)
    第三,概念、理论的相互借用。这是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及
杂交化、整体化的又一途径或方式。概念的提出、应用和传播是一个学
科概念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概念在各学科的交叉、杂交中起着中介或
桥梁的联系作用。列宁说过,概念或范畴是人类认识之网的“网结”。
每个学科的新概念都有可能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影响,因为人们可以
借助这些新概念来观察世界,进一步加深或拓展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曾
有学者作过统计研究,认为在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中,政治学引进、借鉴
其他学科概念的数量最多,从其他学科那里借用的概念分别是:社会学
概念22种;人类学和经济学的概念各12种,心理学和法学概念各9种,
新闻学概念5种,生物学、数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和神学概念各2-
3种;“纯”政治学概念只有9种。有一种说法,认为30年代政治学开始
借用一部分法学理论;50年代吸收社会学、史学理论以及少量哲学理论;
70年代引进领域扩展到心理学及数学理论;80年代以后日益转向经济学
理论。D·E·梅亨利在《比较政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的调查总结及分析》
(1988)一文中对美国32所大学所设立的比较政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
行了归纳和分析,整理出一份核心课程表,共21门课,其中有15门课属
于交叉研究或杂交领域,包括发展研究(发展经济学)、政治文化(政
治人类学)、精英理论(政治社会学)、依附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
团体理论(社会学分支)、功能主义(比较人类学)、系统论(生物学)
、阶级理论(社会分层)等。而按照拉尔夫·H ·特讷在《寻求认同的
美国社会学》一文中的说法,社会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尤其是50年代以
前),与人类学关系密切,社会学家往往吸收人类学的经验,借用人类
学的概念,早期社会学家从人类学那里借用了“文化”概念,40年代后
期到50年代,从人类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借用“结构-功能”概念;随着
70、80年代对功能主义的反叛及一股上升的社会结构解释文化的趋势的
出现,社会学日益转向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从这些学科中借用概念、
理论及模式。对社会结构兴趣的加深,使社会学家的注意力重新引向长
期被忽视的政治学的“权力”与“冲突”概念,这两个概念成为60年代
及随后突起的政治社会学的中心议题。与此同时,社会学家频繁地转向
经济学,以寻找组织和个人决策模式,70、80年代,这种模式在社会学
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扩散,以至于“合理性”、“自利”一类的概念在
社会学中也流行开来。(注:参看单天伦主编:《当代美国社会科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8页。)
    理论的相互借用,也促使了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根据M·
因特里加托在《行为科学间的相互依赖》中对社会科学理论相互借用方
面的分析,经济学把竞争理论、结构模式、效益理论和决策理论分别输
出给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分别把政治学的组织理
论、权力理论以及权力均衡论引入各自的学科之中;社会学的科层制理
论、社会体系论和混沌学说,分别被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所吸收。
每一学科为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及促进本学科的发展而引进、借鉴其他学
科的理论。
            三、评价与启示
    综上所述,从二战结束到今天,在经历了半个世纪孕育之后,当代
西方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交化、整体化的趋势已清晰可辨
。正如华勒斯坦等人所说:“多学科的发展趋势业已十分明朗,不管人
们对此怎样评价,它对学科的组织形式所产生的后果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在1850年至1945年期间,用以给社会科学知识活动归类的名称一直都
在不断地减少,最后只剩下寥寥几个公认的学科名称。然而,1945年以
后却出现了一个反向的曲线运动,新名称层出不穷,并且都获得了适当
的制度化基础:大学里新的研究规划甚至新建的系,新的学术团体,新
创办的期刊,以及图书馆制定的新的分类目录。”(注:华勒斯坦等著
:《开放社会科学》,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1页。)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中的这种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交化整体化
基本趋势出现,其积极作用就在于:第一,它融合了不同学科的“范式”
(尤其是研究方法及程序、研究主题、基本假定、概念、理论等),加
强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打破了以往专业化垄断现象,拓展了研究范围
及研究主题,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转换了研究视角,形成大量交叉性
、综合性、横断性和边缘性的新学科,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科学的知识内
容。
    第二,它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新知识产生途径(方式),取代旧
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产生途径(方式)。传统的社会科学,各学
科所采用的基本上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产生途径,它们彼此
划界,严格限定研究的范围,在本身的学术框架内活动,并产生关于界
定为本学科问题研究的知识。当代社会科学创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
知识产生途径,它从各学科不同的侧面或视角展开对同一问题的研究,
从而促进了社会科学不同领域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大大拓展或加深了对
相关问题的了解。
    第三,与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途径密切联系,当代社
会科学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或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尽管传
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也宣称要解决社会问题,但是,它们所追求的是可
以证实的经验理论,基本上属于学术研究,而不以帮助政府提出解决实
际社会问题的政策方案为己任。当代社会科学仍然遵循科学的传统,为
社会知识的客观性而努力,但它更关注当代人类以及各国或地区所面临
的复杂社会问题的解决,为社会知识的日益增加的应用性而奋斗,它把
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视为天职。
    第四,推动了大学以及思想库的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与应用体制
的改革与创新。学科的制度化或社会建制,本身就是当代社会科学跨学
科交叉研究及整体化趋势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各种交叉、综合性新学
科的出现,西方各主要大学及时调整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体制,创建
从事这些新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的系、所、学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各种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所的创立、以及注重知识应用的思想库的兴
起,对于打破传统的社会科学各系、所、学院的僵化体制以及彼此之间
的封闭、分割状态,形成灵活的体制,对于加强各学科知识和人员的交
流,增加社会科学知识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应用,增强其生机活力,起到
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必须指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交化、
整体化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或者说遇到了一些障碍。一是整体化
与专业化的关系问题。当代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界限已经模糊,学科分类
已难以做到清晰。但是迄今为止,社会科学内容的专业分工仍然存在,
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及应用的体制,仍然以传统的学科分割作为基础(
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设立系、所或学院,仍然是大学最基本的
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建制)。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以传统
学科为基础的专业分工将继续存在。学科的确可以起到锻炼头脑、疏导
学术能量以及便于知识的归类的作用。因此,如何处理整体化与专业化
的关系,就成为21世纪西方乃至全球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是同行专家的评价与认可问题。由于大量的交叉性、综合性、横
断性、边缘性学科的出现,使得从事这些领域研究的学者尤其是先驱者
的学术成就的承认,成为问题。按照以往的传统,研究成果只能在本学
科的专业刊物上发表,其他方面的成果不论多么优秀,只要在其他刊物
上发表,往往被视为异端,不被当作本学科、专业的成果。美国学者J·
科尔和S·科尔在《科学界的社会分层》(1972)一书中曾指出, 科学
家的专业身份与科学成果的认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马太效应”,不能
达到一视同仁的“普遍主义”原则。这就抑制了人们从事跨学科交叉研
究方面的热情与积极性,妨碍科学的杂交化、整体化趋势的迅速发展。
    三是跨学科交叉研究中不同学科的交流问题。这是跨学科交叉研究
中深层次的方法论基础问题。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相互
竞争或对立的科学理论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不同学科共同体所使用的语
言也是不可翻译的。既然如此,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中,社会科学的不同
学科如何做到充分完全的交流,各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如何真正得
以融合贯通,就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方法论基础问题。
    对于跨学科交叉研究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国外学者做了不少研究。
他们认为,在学科与跨学科研究之间,形成某些难以解决的“悖论”。
美国学者J·T·克莱因在《跨学科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中指出:学科
的局限,与跨学科研究为打破这种局限,必然出现“悖论”;法国学者
J·P·雷斯韦伯在《跨学科方法》一书中认为,跨学科方法反对学科的
垄断,打破了科学的传统的统一体系,动摇了以分化为主旨的科学体系,
但同时又在进行新的分化,跨学科研究出现了一种悖论。
    如何解决跨学科研究中遇到的这些问题?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发起召开的第二次国际跨学科会议所发表的《巴黎宣言》提出了这样的
思路:跨学科研究并不寻求建立科学与传统之间的结合,而是探求使两
者相互作用的方法,使两者在高度差异的基础上统一;日益显著的专业
化趋势已把科学与文化分离了,跨学科性在承认专业化价值的同时,力
求通过重新创立文化的统一和重新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而超越这一价值。
的确,面对社会科学的杂交化整体化不断加强、而传统的学科专业分工
依然起作用这两者并存的局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承认专业分工的
差别的基础上,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加速各学科的融合与统一。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及整体化趋势,对于当前我国
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具
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意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
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研究与教学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学
术研究、学科建设和理论应用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国外的交流与
合作不断加强,我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日益与发达国家同步、接轨;
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及整体化也在逐步成长壮大,涌现出大量交
叉、综合、边缘、横断学科,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管理科学、未来研
究、政策分析、区域研究等已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力军。
    但是,毋须讳言,我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障
碍性的因素,妨碍或制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突破。
这些问题或障碍主要有:一是体制僵化、臃肿、缺乏活力。各系、所、
学院(研究院)一直沿用传统的社会科学的专业分工设置,这些研究与
教学单位彼此分割,相互封闭,自成一统,没有足够的联系沟通的机制
与渠道;二是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的划分过细、过杂,学科专业设置
老化,教学内容也相对陈旧;各学科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与融合,跟不
上当代社会科学的杂交化、整体化趋势发展的步伐;三是社会科学研究
及教学,与社会实践、社会需要脱节,不少社会科学工作者仍然习惯于
在大学或研究所的“象牙塔”做“纯”学术研究,不愿意、或无力从事
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而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和社会仍然不懂
得充分利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为决策与管理服务,学界与政界、企
业界及社会之间,并未真正形成中介或桥梁。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一种可供参
考的思路是,跟踪、研究当代国外社会科学中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杂
文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借鉴其成功和合理之处。例如,大力发展交叉、
综合性新学科,加大应用性研究的比例;加强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合
作与交流,设立大量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创建注意社科知识应
用的思想库;调整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扩大一级学科的
比例,减少二级学科(专业)的数量;更新或充实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
的课程内容,增加按一级学科设立课程的比重,引入综合、交叉、前沿
的学科知识及方法论等等。
    应该说,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和社会科学院系统的研究及教学体制改
革,基本上顺应了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这种杂交化和整体化的潮流。一
些大学和社科院(如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大了跨学科交叉研
究的力度,成立了不少旨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知识应用的研究中心或
研究所(如国情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科学技
术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近期对大学教育的学科专业
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本科生专业由原来的500多个压缩合并为250个;
研究生专业(二级学科)由654种压缩合并为381种;相应增加了一级学
科的数量,由原来的72种增加到88种;各种社科研究基金大大增加了对
交叉性、综合性、前沿性学科以及应用性课题研究的资助;如此等等。
简言之,当代社会科学的杂交化和整体化趋势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国社
会科学研究、教学及应用的格局。

相关文章:
·陆寿筠:一个爱恨三角——法家、儒家与西方自由主义
·陆寿筠:西方二元哲学对中国文化的肢解
·陆寿筠:让社会科学理论回归东方哲学之道——结语
·李建宏:西方将陷入百年黑暗
·陆寿筠:西方政治经济学——从单一价值源泉论到世界资本霸权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