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军事战略
朱海东: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诞生 
作者:[朱海东] 来源:[] 2007-04-12

文章来源:《环球视野》    更新时间:2007-4-10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成功地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第一次会议就批准了核潜艇研制工程全面展开的计划,1965年8月中央专委批准了核潜艇研制分两步走的报告。即第一步先研制鱼雷攻击核潜艇,要求70年代下水,而后再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当时中央的原则是: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在现实基础上争取先进,尽快突破核潜艇的关键技术,解决核动力潜艇的有无问题。

  为了确保发挥核潜艇的隐蔽性、机动性和反潜作战优势,需要突破几大技术难关,即研制符合潜艇要求的核动力装置、解决核潜艇水滴型艇型的水动力性能,设计研究大直径艇体结构强度,研制大深度发射装置、综合空调和惯性导航系统等。在60年代我国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用不长的几年时间完成核潜艇的上述关键项目,特别是研制核反应堆和整套核动力装置,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第一艘核潜艇的总体设计从1966年开始,设计与建造交叉进行。1968年11月首制艇在船厂开工建造。整个建造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船体的建造。所有的耐压壳体和筋骨的钢材均经过100%的超声波探伤和机械性能复检后投料,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首制艇于1970年完成总体水试。第二阶段是设备安装。船厂采取陆上准备与艇上安装平行交叉的方式展开舱室设备的安装,主机进行了轴系预装,管路系统制作了样杆;电气设备在安装前进行了设备和电缆配套,各种仪表也在实验室进行了预调。1970年7月,完成了总体建造任务,12月26日,首制艇顺利下水。第三阶段是码头系泊试验。试验分单机、单系统和联合调试两步进行。主动力系统联合试验是全艇的关键项目,而启堆试验又是系泊试验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1971年4月开始向艇上反应堆装填核燃料;6月,反应堆达到热临界状态;7月1日中国首次在核潜艇上实现了核能发电。7月6日,主机在坞内低速运转,整个核动力系统经过联试通过初步考核。8月16日,系泊试验结束,反应堆共启堆10余次,运行400多小时,堆功率达52%,完成了试验任务。

  1971年8月22日,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首次以核动力驶向试验海区,进行航行试验。1974年1月进行检验性试航,1974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命名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为“长征1号”,正式编入海军序列。从此中国海军作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海军跨入了世界核海军的行列,它标志着中国舰艇装备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我国鱼雷核潜艇研究起步的同时,我国也开始了弹道导弹核潜艇及其导弹武器系统的论证工作。1967年6月,海军提出了导弹核潜艇的作战使用要求,同年10月,举行了导弹核潜艇及潜地导弹方案的论证审查会,确定了第一艘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原则是:主要解决“有”与“快”的问题,同时突破导弹应用于潜艇水下发射的关键技术,并带动与使用导弹武器系统有关的重大设备的研究发展。在艇的总体设计方案中,新研制的设备和改进的设备约占设备总数的10%。

  弹道导弹在潜艇上进行水下发射是导弹核潜艇的重大关键技术。导弹发射后将先后在水和空气两种介质中运动,海中波浪和海流将影响导弹的正常出水姿态。另外,当潜艇在发射深度航行时,艇的航速、垂荡和摇摆等也将影响到导弹的发射。因此水下发射的难度要比水上发射大得多。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经研究,决定先进行陆上发射台和陆上发射筒试验,陆上发射筒试验成功后,直接在潜艇上进行水下发射试验。为了稳妥可靠,并取得充分的资料和经验,潜艇水下发射先在一艘经过改装的常规动力潜艇上进行试验,然后再过渡到导弹核潜艇上发射。

  1972年10月,在试验潜艇上进行了全尺寸模型弹的水下发射试验,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次试验对攻克水下发射技术难关有重大意义。1982年10月22日中国利用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了贺电,指出:“这是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又一次胜利。”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81年4月下水,1983年8月交付海军使用。

  经过几代人20多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中国人民一定要研制成功导弹核潜艇的决心。这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一项具有重大政治和军事意义的成就,标志着中国海军装备的一次战略性突破。


相关文章:
·何玉红 郭海东:中国古代疫病防治与官员治理
·翟玉忠:中华政教体系才是构建我国软实力的基础
·《瞭望》专访李毅中:我国处于工业化的后期,而非后工业化时代
·当前我国机床工业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邱海平:我国经济学教育的严重西化倾向及其危害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