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历史
阴卫尉:中国古代最牛的使者王玄策 
作者:[阴卫尉] 来源:[] 2006-10-08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当时天竺处于分裂状态,其中中天竺最强,王玄策就到了这里。

正好中天竺原来的国王死了,大臣阿罗那顺自力,发兵袭击唐使团。王玄策只有30人,寡不敌众,被俘。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跑到了吐蕃西境,“以书征邻国兵”,“吐蕃遣精锐千二百人、泥婆国遣七千馀骑赴之”,王玄策与副手蒋师仁率领这支“多国部队”,三战三捷,把阿罗那顺和他老婆孩子全都抓住了,“俘阿罗那顺以归”。回国后,被封为朝散大夫。

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监察御史张孝嵩奉命在西域一带考察,并得到玄宗允许,“听以便宜从事”。这一年,唐的一个属国枝汗那(据说是古乌孙)发生了情况。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枝汗那,看样子是遭到了大国武力干涉,枝汗那国王兵败,跑到安西都护求就。张孝嵩对安西都护吕休璟说“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出兵攻打阿了达“屠其三城,俘斩千馀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国皆遣使请降。勒石纪功而还”。回国后,因为被人弹劾贪污,贬为灵州兵曹参军。 之所以把这两件事单独提出来,是有人过分的贬低唐朝。看看这两位官员的身份,行事的风格,多少能体会到唐朝当时是怎样的一个帝国了吧?
  
欧美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在银幕上已经达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程度,如果后来者在剧情上没能突破,就一定是因为没有超越而失去精彩。最近,看到一位叫作王玄策的古人资料,禁不住拍着大腿直呼:要是把这个人的经历改编一下,才真正是一部可以叫板好莱坞史诗,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冒险电影。王玄策比那些传奇化现代化的好莱坞英雄们,绝不逊色!
  
把王玄策说成中国历史上最拽的使者,是绝对不过分的。后人大多知道中原与吐蕃、蒙古、西夏常起纷扰,伟大的成吉思汗时代,中国人还一鼓作气打到中欧;但是中国与印度打仗,好像是没有影的事儿。事实是:在盛唐,也就是文成公主西嫁的时代,这两个世界级的文明古国大干了一场;不知是这场战争造就了王玄策,还是王玄策造引起这场战争。反正从此以后,王玄策,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名字就与印度永远的联在了一起。
  
作为大唐使者的王玄策,一种说法是王玄策受皇帝之命去吐蕃探望文成公主后由天竺取道回国,一种说法是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反正就是他到了当时的天竺,现在的印度,却发现玛卡达国因为有人篡位而使全印度陷入战乱之中,还未到达目的地的王玄策一行统统被俘,贡品也被抢劫一空。
  
玄策应该是个敢爱敢恨,快意恩仇的男人,他没有束手就擒,而是设计越狱,越狱后也没有屁滚尿流的逃回大唐,而是越过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一路策马来到了尼泊尔。在这儿,他跟尼泊尔王谈判,以吐蕃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兵七千,大唐女婿松赞干布也发兵一千二百相助,由王玄策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
  
不管后来王玄策在中印关系中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一段单枪匹马借兵的经历却是奇妙的。作为使者,未能完成使命有其客观原因,并非自身之错。安全出逃的他完全可以回到本国向皇帝奏明原由,再由皇帝下令,给玛卡达国一点颜色看看。但王玄策却跳出了一般中国人的思维,像个孤胆英雄般北上借兵。借兵,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关乎国家命运,一但处理失误,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让自身受损,所以每个国家在发兵援助他国的问题上总是慎重、再慎重。现在,我们已不知道王玄策是怎样舌灿莲花,恩威并施,说服了尼泊尔的老国王,借来七千精锐骑兵,只能说他拥有绝对高超的外交技术和口才,才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弄来了一支军队。王玄策这次行动的难度以及精彩程度,绝不亚于《指环王》中的阿拉贡向幽灵国王借来一干不死的幽灵战士这一幕。
  
有了借来的兵,仗就打得大快人心;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拥有巨象部队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篡位者阿罗顺那求助东天竺的援兵也被玄策一举全歼,落得被活捉的下场。阿罗顺那的妻子负隅顽抗,不久也在囚牢中与丈夫团聚。三次大战下来,中天竺灭亡,天竺其余各国纷纷归顺,令唐中宗大喜过望。
  
唐中宗是应该高兴的,他无缘无故的多了几个臣服大唐的小国,重要的是还没花自己的一兵一卒,就算要叫真,其代价也不过是王玄策牺牲在天竺的三十个随从。这样的人物的就是传奇,而且是真真实实的传奇。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我一定要问问王玄策,在向尼泊尔借兵的时候,是否有必胜的信心?他凭什么相信自己能办成这桩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样一个率领着尼泊尔骑兵,跟巨象大军作战而获得胜利的人;这样一个让中华的智慧与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人;这样一个让紧守着中庸之道的传统中国人汗颜的人;这样一个曾经让一个古老文明臣服于另一个古老文明脚下的人;这个在打败天竺后却又前往天竺参拜寺庙的人,让我无尽神往!
  
我们,还能拥有这样的人吗?


相关文章: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下)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上)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基本概念
·楼宇烈: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合理——中国古典哲学的底蕴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