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参考
翟玉忠:周礼——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基因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20-12-07


西周礼制将均平原则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祭祀分肉,贵贱都只取一份,尊贵者只不过取当时认为尊贵的“贵骨”部分罢了,这样作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公平——那是良治的基础。《礼记•祭统第二十五》解释说:“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先哲对社会不同阶层间平衡的关注使中国长时期内没有陷入一个阶层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也没有出现巨大的社会分化现象。这是中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进性所在,也是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

mmexport1607308003580.jpg

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原因,除了上述社会内部和谐机制之外,还有社会与自然的平衡机制。在经济上主要是靠自然原则和储备原则实现的(如上图所示)。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与自然平衡不仅表现在经济层面,还表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等多维层次上。

在拙著《道法中国》一书中,笔者曾将中国古典经济理论的自然原则概括为:按照自然生产的周期进行生产,顺时取物;维护生态持续的生产能力,蓄足功用;节制消费和资本,用之有节。(参阅翟玉忠:《道法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69~174页。)与此类似的观点我们都能在《礼记•王制第五》和《礼记•月令第六》中找到——中国古典经济理论的自然原则当发端于西周礼制。

按照《礼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对生物的保护,对森林的保护和对矿产的保护。比如狩猎的礼,其核心就是对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礼记•王制第五》谈到田猎时应遵循的法则时说:

打猎不依礼仪,随意捕杀就是作践天地所生之物。天子打猎不可一网打尽,诸侯打猎不可成群捕杀。天子射杀野兽之后,要放下指挥用的大旗,诸侯要放下小旗。天子诸侯停止捕杀而大夫接着打猎,捕杀之后就下令协助捕猎的佐车停止,佐车停止后,百姓才可以打猎。正月之后,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吏在沼泽河流中放入拦水捕鱼的工具;九月之后,可以张设罗网捕鸟;九月草木凋零飘落之后,可以田猎;八月之后,可以进入山林,昆虫还未蛰伏在草里,不可以焚草肥田,在打猎时,不可捕杀幼兽,不攫取鸟卵,不杀怀胎的母兽,不杀刚出生的鸟兽,不斩尽杀绝。(原文: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可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

西汉贾谊在其《新书•卷第六•礼》中,将自然原则更简洁地概括为: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蕃多。其中也涉及保护自然资源的具体措施,与《礼记•王制》所载相类。

《大戴礼记•易本命第八十一》要求王者的行为符合自然之道,否则不仅祥瑞之兆不会到来,反而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自然原则是中国古典政治思想的核心原则之一,《礼记•月令》及秦汉律中有关时令的法律则是自然原则的具体化。东汉蔡邕在《明堂月令论》称:“《戴礼•夏小正传》曰阴阳生物之后,王事次之,则夏之《月令》也。” 如果我们将夏代传下来的古书、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看作最早的“月令”的话,则中华生态文明之源远矣!

储备原则同自然原则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通过基本商品的储备,才能最有效地抹平因自然原因等造成的市场波动。储备原则亦源于西周礼制,《逸周书》和《周礼》中多有记载。西汉贾谊称礼为“养民之道也”。其中基本商品——在农业时代特别是粮食的储备变得极为重要。

《新书•卷第六•礼》认为国家若没有九年的储备,叫做不足;若没有六年的储备,叫做紧急;若没有三年的储备,国家就不成其为国家了。百姓耕种三年一定能剩吃一年的粮食,耕种九年一定能剩够三年吃的粮食;这样连续三十年,就有了十年的积蓄。即使有大旱和水涝之灾,百姓也不会挨饿。然后天子才可以备置佳肴美味来享用,每天都饮宴奏乐。诸侯按时享用美味佳肴,敲击所悬之钟鼓使之高兴。所以礼是君主自我遵守的规章,蓄养百姓的措施。(原文: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国非其国也。民三年耕,必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相通,而有十年之积。虽有凶旱水溢,民无饥馑。然后天子备味而食,日举以乐。诸侯食珍不失,钟鼓之县可使乐也……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

《礼记•王制》也有近乎相同的论述,所不同的是,《礼记•王制》的作者特别规定冢宰以三十年的平均收入来编制年度的预算,“量入以为出。”中国古典经济理论反对不负责任的财政赤字和纵欲的消费主义,这是她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观点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

综上所述,对内实现百姓均平,对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基因,而这些思想皆可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礼制。

今天,古老的周礼早已经分化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融入到了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

中国,这个五千年前,甚至更久以前发源于东亚大陆上的生态文明,至今仍奔流不息;笔者相信:它会冲破以无限欲望掠夺有限自然资源为基本生存方式的现代文明,迈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界!

(作者简介:翟玉忠,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中信研究院研究院,新法家网站中英文版总编辑:文章来源:节选自翟玉忠《中国拯救世界:应对人类危机的中国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出版。)



相关文章: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翟玉忠:为中华续慧命——六经书院2023-2024年度工作报告
·翟玉忠:礼——二十一世纪人类精神革命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