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翟玉忠:朱熹误读“大学之道”,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文化“为善最乐”的 传统 
作者:[翟玉忠] 来源:[] 2020-07-05

提要:

宋明理学对《礼记·大学》存在严重误读——将大学之道误解为以“明明德”为始,终于“止于至善”,颠倒了中国文化“积善成德”、“为善最乐”,“德成智出”的根本特征。

“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落脚点,要求学人在日常人伦,点滴善行处用功,这是先贤修身的下手处。与印度和西方文化强调出离心,离世修行相比较,最为稳当,易行!

善行、智慧、安乐三者,犹如人生之鼎的三个足,缺一不可,三者互为因果。没有善行,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安乐;没有智慧,不可能有真正的安乐、善行;没有安乐,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善行——幸福,是善行、安乐、智慧三者不断磨炼、成长、圆满的结晶。


近年来,海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宋明理学对《礼记·大学》存在严重误读——将大学之道误解为以“明明德”为始,终于“止于至善”,颠倒了中国文化“积善成德”、“为善最乐”,“德成智出”的根本特征。

 

台湾印顺法师(1906~2005年)认为,宋儒之所以犯这个错误,是因为受了禅宗的影响。他说:“以明明德为先,止于至善为后(这是受了禅宗影响的新说)。但探求大学的本义,必须注意‘在’字,一定要着落到知止于至善为下手处,才能与下文相呼应。”【1】

 

历史上,朱熹教导人常用禅宗的方法、语言。他甚至要学生将“明明德”作为话头来参。【2】

 

日本学者浅野裕一对《大学》的整个篇章结构和思考模式作了细致分析,也发现“止于至善”为本、为始、为先,“明明德”为末、为终、为后。他指出:“(《大学》)论述不断重复了由近、小至远、大,逐级而上不断扩大的思考模式……‘止于至善’之下,仍有止得不断相续的次第阶梯,据此,止于至善’又不过是出发点而已。”【3

 

河北石家庄学院的付金才老师也曾多次撰文,从文字学、经典内证等多个角度,阐释宋明理学颠倒“大学之道”本末的原因,及其恶果——由于很少人能悟到朱熹所谓“虚灵不昧”的“本体之明”,学人也就失去了修齐治平,治身理国的落脚之处。宋以后中国文化变得越发空疏,以宋明理学“援佛入佛”的关系很大。

 

拙著《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4】收入子思学派楚简《五行》、楚简《性自命出》、《大学》、《中庸》,结合出土文献,力证宋明理学对儒家的误读。先秦儒家对德与善定义:“善,人道也。德,天道也。”(楚简《五行》)明明人道之善为修行之起点,天道之德为修行的终点。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在止于至善,称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将“至善”理解为类似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简直荒唐!


一、“止于至善”要求学人在日常人伦,点滴善行处用功


《礼记·大学》整篇是以成就大学之道的“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中心展开的。分两大部分,前面的经,全文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认为此段:“更复说‘止于至善’之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认为此段:“故此经明‘明德’之理。”)

 

经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三纲;第二部分按大学由近、小至远、大的思维模式,论由“止于至善”始,得“理义智慧”的道理;第三部分阐述如何“明明德”,造福社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无论是阐述“止于至善”,还是阐述“明明德”,作者特别强调本末次序的重要性。宋明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皆颠倒本末,背离了《大学》阐释的内圣外王大道——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文化的大悲剧!

 

经后面是对经的解说“传”,是按大学“八目”的展开,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传的次序为:

 

“所谓诚其意者……”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传中没有解释“止于至善”,主要对“三纲”中“明明德于天下”作了解读,且用大量篇幅解释如何“诚意”、如何“平天下”——这当与作者如世间一切修心方法、从意识心起修,以及中国文化内外不二、不失世间关怀有关。

 

不过,在“所谓诚其意者……”部分中,包含对三纲的解读。作者先用夏商周三代的言行,言明己之德的重要性。引言皆出自中国古典政治学核心文献《尚书》,突出了“明明德”与“平天下”的关系。文中说: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接着解释“亲民”,全心全意,念兹在兹,改造自身,改造社会,日新其德,即是亲民。文中说: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最后论“止于至善”,作者明确指出,“至善”所止之处,是平常日用人伦。“止于至善”为三纲之本、之始,之先,在此表现得特别突出。上面说: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落脚点,要求学人在日常人伦,点滴善行处用功,这是先贤修身的下手处。与印度和西方文化强调出离心,离世修行相比较,最为稳当,易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止”六个阶梯,得身心安乐、理义智慧。东汉郑玄注“得”云:“得,谓得事之宜也。”

 

其中,善行、智慧、安乐三而一,一而三,三位一体——这是《礼记·大学》“善行、安乐、智慧”三位一体的幸福密码,人生大道!尽管《大学》中没有展开论述,导致“止于至善”为修身落脚点的六次第长期为人忽略,但在中国文化其他经典中,多有论述。


二、善行、智慧、安乐三位一体的人生大道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第八》论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等精神活动的产生过程,其次序与《大学》相似,皆以心为重要基础,以智慧为终点——东西古今,一切圣贤之学皆为智慧之学!

 

《本神篇第八》的作者写祸不单行:“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使,引申为支配——笔者注)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与《礼记·大学》一样,同属子思一派(子思氏之儒)的《五行》,论智慧、安乐、德行的关系更为清楚,作者指出:君子内心没有对天道的忧思向往就不会产生内在的智慧,没有内在智慧就不会有内心的喜悦,没有内心的喜悦就不会身心安适,没有身心安适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没有内在的快乐也就不能成就德行。(原文:君子亡中心之忧则亡中心之智,亡中心之智则亡中心之悦,亡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亡德。)

 

《礼记·乐记》中,同样提到合乎礼乐的善行、身心安乐,与所信如天,所畏如神的智慧境界三者之间的关系。上面说:“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意为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笔者注)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

 

总之,善行、智慧、安乐三者,犹如人生之鼎的三个足,缺一不可,三者互为因果——没有善行,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安乐;没有智慧,不可能有真正的安乐、善行;没有安乐,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善行。

 

幸福,是善行、安乐、智慧三者不断磨炼、成长、圆满的结晶——这才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在此意义上,源于“止于至善”的六次第,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学人当于此幸福密码,仔细参究,认真践行!

 

否则,对人生大道浑浑噩噩,真愧对先贤,枉费此生矣!

 

注释:

 

【1】释印顺:《我之宗教观》,中华书局,201110月,第47~48页。

 

【2】付金才:《朱熹以禅误读《大学》“明明德”,遗害千年》,网址:http://www.xinfajia.net/16371.html,访问日期:2020623日。

 

【3】浅野裕一:《<大学>篇之创作意图——‘大学之道’再考》,收入《简帛·经典·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4】翟玉忠:《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

 

(作者简介:翟玉忠,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新法家网站中英文版总编辑。)



相关文章:
·翟玉忠:《大学》“德本财末”思想的时代意义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翟玉忠:为中华续慧命——六经书院2023-2024年度工作报告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