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晁福林:学术当济世安民 
作者:[晁福林] 来源:[人民网2016年8月23日] 2016-08-26

  《论语·阳货》记载,有一次子路劝孔子不要涉足家臣与卿大夫恶斗的是非之地,孔子有些恼火,说道:“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说自己不能像挂在那里只能看不能吃的瓠瓜那样,徒有虚名而无多大实际用处。这并非孔子一时的愤慨之言,而是他人生价值取向的表达。

  孔子一直持积极入世的态度,关注社会进步与民生幸福。他对出世的隐士尊重但不赞成,说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认为自当与天下人同群,不能隐居山林。孔子的思想始终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如何通过入世即社会实践来实现博大仁爱的理想。仁爱是孔子思想的底色,其仁爱的范围从孝敬父母开始一直到关爱天下之民。为此,孔子做过贵族的账房先生,还开办私学,也从政入仕,后来又率徒周游列国,复归鲁国之后致力于传统经典的整理。尽管境遇不同、社会角色不一,但孔子始终心怀仁爱之心,心怀天下邦国、民生幸福。

  就拿孔子晚年整理传统经典这件事来说,这是一项学术性极强的工作。《诗》《书》《礼》《易》《春秋》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献。孔子整理这些文献除了注重典籍的传承,还特别强调这些典籍应当济世安民,既能有助于安邦定国,又能有利于民生幸福。他所整理编定的《书》《礼》《春秋》,侧重于国家管理历史经验的总结,而《诗》《易》则侧重于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总结人生智慧。近年,不少战国秦汉时期的简帛资料面世,为我们认识孔子的学术和人生提供了新的资料。

  比如,《诗》作为上古时代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孔子所关注的重点是民众的生活与情绪。据上博简《诗论》记载,孔子曾经跟弟子们谈到《诗》的作用:“《诗》其犹平门,与贱民而逸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民之有戚惓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曰:《小雅》是也。”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说,《诗》就像民众时常出入的通畅的城门一样,是普通民众宣泄情感的便捷通道。在孔子看来,统治者采集诗、编定《诗》,目的之一就是“观民俗”,关注民众疾苦、听取民众批评、解决民生问题。近年面世的上博简与郭店简皆有《缁衣》一篇,其中载有孔子所说“章好以现民欲”的话,意思是说统治者应当彰明自己的好品德以体现民众的意愿。孔子还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强调了统治者与民众的一致性,实开后世儒家所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及“为生民立命”这一类精论的先河。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没有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仅仅做一名书斋里的学问家,而是将学术与社会进步、民生幸福紧密结合起来。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系辞》载孔子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为而施之谓之变,谁而举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最后这句话在今传本《易经·系辞》上篇里作:“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帛书本和今传本的话虽然不尽一致,但意思是相同的,那就是理论和实际、思想与学术皆要为天下之民着想,要让天下之民觉得有用。孔子思想的火花总是为天下之民而闪亮。

  纵观孔子生平,无论从政入仕,还是传道授业、整理经典,他都没有忘记“举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一原则。对于家国命运和民生幸福的深度关切,是孔子思想中的一条主线。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至巨的文化巨人,与他学术和人生的这一特点可谓密不可分。


相关文章:
·丁四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辨与汉代儒家学术思想专制说驳论
·华世平:西方学术界的理论与意识形态
·翟玉忠:守孔门四科之正,出古典学术之新
·发力第三次学术大转型
·翟玉忠:国学蜕变为肢解中国本土学术的西学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