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哲学纵横
付金才:《中庸》的教育法门 
作者:[付金才] 来源:[作者惠赐] 2016-07-17

  子思所做《中庸》重点讨论作为儒家思想重要构成的中庸思想,西汉时被编入《小戴礼记》。《礼记》在汉武帝时期被尊为经,此后一直保持经的地位。《隋书经籍志》子部首列儒家,并认为儒家是中庸之教,可见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南宋大儒朱熹更是直接将《中庸》、《大学》两篇从《礼记》中拈出,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做《四书集注》,更加明确了中庸思想的核心地位。学术界对于《中庸》一书的研究有两种倾向,一是从哲学层面研究《中庸》,较有新意的是夏可君的《<中庸>的时间解释学》(黄山书社2009)。一是从道德教化层面研究《中庸》,有影响的是王岳川教授的《大学中庸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翟玉忠君的《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完全超越了哲学和伦理层面,从儒门心法的高度研究《中庸》。本文的写作基于下面两个原因。第一,中国传统学术中,儒家最重视平民教育和性命教育。黄老之学立足于为帝王之师友,管商之学立足于为帝王之相,纵横之学为帝王之使,孙吴之学立足于为帝王之帅。只有儒家之学以平民的性命之学为立足点,以导平民成圣贤为鹄的。故儒家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深刻的系统的教育思想,作为阐述和传播儒家核心中庸思想的《中庸》一书,更是如此,所以有必要从挖掘《中庸》一书中的教育思想。二是近代以来,中国竭尽全力引进西方学术,指导中国教育的理论——心理学、教育学,亦从西方引进。西方心理学、教育学的是在观察测量动物、儿童和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学习行为基础上形成,其理论和方法在指导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有价值的,但在指导全人教育、终生教育上理论潜力略显不足。长久以来中国教育界更是庸俗教育理论生盛行,比如快乐教育、鼓励教育、学生自主教育、成功教育,造成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比较混乱,一线教师无所适从。所以发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提炼出可操作的能够指导终生教育和全人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必要,而且迫切。第三,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学术史的梳理、核心范畴的解读、思想体系的建构是必要的,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传统文化的研究如果停留于此,那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了书斋中的学问。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发掘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依据文化经典、结合现实社会,总结提炼出其指导现实的可操作的方法,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象牙塔。本文主要根据《中庸》一书的相关章节,认为《中庸》至少包含四种教育法门。所以采用教育法门而没有采用教育思想,是因为教育法门这个词更能突出其可操作性。

  中国古典学术始终承认人的差别性,《老子·第四十二章》说:“上士见道,勤而行之,中士见道,若存若亡,下士见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论语·雍也》曰:“中人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中庸》也认为人的根性是存在差别的,“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要根据人根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育法门。

  中国历史很早就进入文明阶段,社会分工极为发达,春秋时期便有四民异业的思想,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四个职业。每个职业具体分工更为细致,仅工就有百工之说。儒家强调作为儒生要掌握六种技能即六艺,这六种技能包括礼(礼仪)、乐(音乐)、书(书写)、数(计算)、射(武术)、御(驾车)等。根据《周礼·天官·冢宰》中的记载,仅服务于宫廷的医生就有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十三经注疏上中华书局1980.640)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职业性的文献经典对不同行业的知识进行汇集和总结。班固在《后汉书·艺文志》将这些属于不同职业的文化经典分为六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当代社会的分工远比古代精细系统。

  笔者根据人根性的差别和职业性特点,将《中庸》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从教育的角度提炼出《中庸》的四种教育法门:天道教育法门、世道教育法门、家道教育法门、技艺教育法门,下面依次进行介绍。

  一、天道教育法门

  上等根性之人,胸怀宇宙,包藏天地,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担当。陆象山少年时代便有“举手攀南斗,斜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谁我这班人。”的自诩。张载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现出开天辟地的责任感。此等人生来具有荣格所说的宇宙意识。对于上等根性的人,《中庸》中有天道教育法门。

  天道教育法门的资料主要是《中庸·天命章》:(笔者注:因《四书集注》中朱熹的分章过细,笔者在引用《中庸》原文的方便,根据引用材料大意而以章命名相应段落。)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因上等根性之人悟性,故此法门表达所用文字简要却玄妙,笔者结合资料略加说明,有兴趣者可参阅新家家网站发表的笔者两篇文章《从先秦字义的角度浅析子思的中庸思想》、《“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本义考》。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意是人自身所蕴含的无限力量和天地生化万物是相同的,将人所蕴含的无限力量表达出来是道,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认识到自身力量的无限性并使其展现出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人生的过程是自身无限力量展现的过程,生命和创造是一体的。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要认识自己所蕴含的无限力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是通过戒慎、恐惧来觉照耳不能闻眼不能睹的内在心性。如果没有感悟到内在的深层精神存在—隐和微,那么不要放弃,继续保持心灵的高度宁静,并觉照这种宁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时我们一切情绪情感的源头,即中也可以称作隐和微,就会呈现出来。中既是内在的,饱含着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和能力。当中展现出来时自然符合人的内在心性,更符合社会之需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是根据自己的内在心性要求创造新世界新生活的,故中是社会的根本。和,既符合人的内在追求,更符合社会之需要,所以和是实现社会幸福的基本方法。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要让内在的中以和的方式展现出来,人类社会充满生机并且和谐。我们还可以借用《孟子·尽心》中“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来理解《中庸》的天道教育法门。万物皆备于我,社会是什么状态取决于我们想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如果人高度相信自己的理想和力量,全力以赴发挥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造福社会,最终自己是幸福的,社会也是幸福的。因为他已经将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幸福融为一体。

  二、世道教育法门

  中等根性的人缺乏宇宙意识,但是关怀社会,心忧众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强。针对此等人的教育法门是世道教育法门。主要资料是《中庸·哀公问政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世道教育法门是从反思分析社会入手,儒家不主张以革命的方式改造造福社会,主张通过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奉献社会。平民若想参与社会方式就需要入仕从政。想入仕从政,需要走入上层的视野,得到上层的关注,入仕成功之后,民才能可得而治。如何得到上层的关注,需从修身开始,此处的修身指的是提高个人的品质和能力。家庭家族是人的基本生活单位,管理好家庭家族事务,让家庭和睦幸福是人的能力体现之一,更是入仕从政的目标。要想治理好家庭家族,需要全面的了解人性。家庭家族关系是最复杂的,人性在家庭家族中的表现是最充分和全面的。如果对人性没有全面的了解,很难治理好家庭和家族事务。而要了解人性,则需要认识天地宇宙。为什么需要认识天地宇宙?关键是需要确立人性即天命的观点。

  先秦时代基本社会关系有五种,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君臣指政治关系,父子、夫妇、昆弟指家庭关系,朋友是社会关系。处理好五种关系,社会就和谐进步。而要处理好五种关系,需要三种能力,三种能力是智、仁、勇。智、仁、勇为三达德,三达德是说三种基本能力。这三种基本能力是一即三,三即一的,三种能力相互支撑‘相互依托。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能力铁三角。真仁必含真知、真勇,真知必含真仁、真勇,真勇必含真仁、真知。如何运用三种能力去处理好五种关系,总要从自己的强项入手,即所以行之者一也。三种能力是处理好五种关系的前提,要获得三种能力,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人想要获得三种能力的动机不同,有的人生来就有获得三种能力的强烈动机而好学。有的人是因为接受教育而获得三种能力。属于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的两类人很少。以至于孔子自诩他的高徒颜回是唯一好学的一个人,至于生而知之的人,孔子说自己尚未见到。多数人属于因为遇到了困境,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因环境所迫才学习的。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而学习,只要获得了三种能力就足够了。运用三种能力解决处理五种关系的身心状态亦有不同,有的人安而行之,不用三种能力去解决五种关系,自己心里就不踏实。有的人是因为名利的驱使而运用三种能力去为社会进步而工作。有的人是因为社会要求自己去做才做的。不论什么原因,只要真正运用三种能力为社会做贡献即可,不必很在意当事人的动力和身心状态。三种能力是人处理好五种关系,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起点,缺乏三种能力,一切无从谈起。《中庸》中又不厌其烦地交代了获得三种能力的入门方法,即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三、家道教育法门

  此等根性之人没有宇宙意识,缺乏对社会关怀,但是他们爱家人、敬亲人。对家庭、家族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庸》一书中也有针对此根性之人的教育法门。主要资料是《中庸·择善章》和《中庸·博学章》

  《中庸·择善章》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中庸·博学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人要想为施展自己的抱负,为社会解决问题。首先需要走进领导的视野,获得领导的认可。获得领导认可的前提是获得朋友的信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如果朋友圈都不相信接纳自己,那就勿谈获乎上了。没有人信任的人如果被领导认可,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他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得领导认可的了,肯定存在潜规则。要让朋友信任自己,方法是处理好家庭事务亲密关系。家庭关系是最复杂的人际关系,既有感情关系也有利益关系,故最难处理好。能将最难的关系处理好,当然需要当事人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如何才能处理好最难处理的家庭关系,这就看当事人是否以一人之身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要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为家庭成员解决问题就要明善。《孟子·尽心下》中的话,“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明善的含义。“可欲”,人的追求、理想和目标。人从懵懂状态觉醒,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人的自我提高和成长开始于自己追求的产生,这就是善。自己获得了核心能力就有了自信。诚身是指毫无保留的承担家庭责任。能否为家庭解决问题取决于当事人自己是否拥有为家庭解决问题的真才实学。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是家庭,家庭环境、家庭困难影响到个人的人生选择。父亲被欺负,儿子可能想练武复仇,母亲身患重病,儿子可能想学医。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能够成为一代名医,是因为他母亲和老师的疾病。所以明善是说家庭问题激发了当事人想掌握某种核心能力为家庭解决问题的想法。明白了自己想要掌握的核心技能并想获得这种技能,就要择善固执。核心能力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固执之。固执的方法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上述引文共79个字,之字反复出现14次,这个之指的就是固执的对象,指的是当事人自己因为家庭环境所选择的方向和领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一、十、百、千,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的。仅仅围绕这个核心博学、弗措,一千,就会掌握这项核心能力,掌握核心能力,当事人就成为明者和强者。

  四、技艺教育法门

  上根之人本来极少,故孔子感叹未见生而知之者。国家的动荡,家庭的困顿也是人民所不愿意见到的,虽然家国的困顿能激励人们生发大志大勇,也要以具体的技艺为家国的困顿解决问题。大多数人是以从事某种具体工作而谋生的,并且懵懵懂懂地无可奈何地进入某个领域,从事某个行业。那么大多数人怎么才能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能手,大多数人如何通过成为行业能手维持自己的生活,为社会做贡献呢?《中庸》中也提供了自己的方法,笔者将其称之为技艺教育法门,主要材料是《中庸·诚明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言是说明诚明的含义,是对《中庸·择善章》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的另一种更简洁的表达。,故需结合择善章关于诚的论述对诚明的含义加以说明。诚者天之道,天地自然运行的法则是无我利他,无为无不为的,所以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天何言哉,百物生焉。”所以只要以无我利他的态度处理事务自然会表现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大智慧。这是宇宙人生的运行的公理,无需证明。所以说自诚明谓之性。普通人没有达到诚的境界,需要自我修养和提高,即诚之者,人之道。自我提高的方法是择善而固执之,即从对具体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入手,将具体问题研究清楚,以豆芥之微,观大千世界,从具体问题中体悟到宇宙人生根本的运行法则是无我利他。这便是自明诚谓之教。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 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段内容主要说明达到诚的境界的人有赞天地之化育的作用。只有达到诚的境界的人方能将内在心性中所蕴含的如同天地生化万物的无限功能完全展现出来。在圣人的管理引领下,社会中每个人的才能都可以充分表达,因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作用得到尊重和发挥,充分顺应自然、运用自然,改造自然,人尽其心,物尽其力。天人和谐,万物兴旺,人生幸福。这就是赞天地之化育,因为人的作用,天地宇宙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我们可以将致曲理解为学习具体的技艺,从事具体的职业。既然诚的功能如此强大,在学习具体技艺,从事具体工作时,若持诚的态度,就可以使自己的技艺升华为道艺,象《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可以使自己的小职业成为大事业,使自己用以谋生的具体工作融入社会进步和民生幸福的伟大进程中。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件具体事务,一项具体事业,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做,此事务、此事业就会初具雏形。继续全身心投入地去做,此事务此事业就会规模更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继续全身心投入去做,此事务此事业就会成为人所共知和赞叹的事业。此时此事务此事业因为人所共知人所认同而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即明则变。继续全身心投入去做,此事务此事业就会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为民生幸福不可欠缺的有机内容。

  五、结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我们最欠缺的是从应用的高度发掘传统文化经典的内涵,提炼出可操作的指导具体社会实践的可行性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用如果仅仅是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公共道德,而不能指导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那么我们就贬低了自身文化经典的潜力和价值。为此笔者斗胆将《中庸》内的相关章节拈择出来,从教育法门的角度进行重新解读,总结出《中庸》的天道教育法门、世道教育法门、家道教育法门、技艺教育法门。这种重新解读,相对于往圣时贤公认的解读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误读,有的地方笔者亦感觉有勉强之处。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误读本身可能也是一种创新。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误读,或许是有意义的。


相关文章:
·翟玉忠:经子贯通乃真孔——读付金财老师书跋
·翟玉忠:实事求是与中庸之道
·付金才:社会主义激活中华大道
·翟玉忠:从《中庸》看《大学》本义及其修养路线的时代性
·付金财:圣王之“盛德”即是“明明德”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