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本主义研究
吕文利:李希霍芬与“丝绸之路” 
作者:[吕文利 ] 来源:[网易新闻中心2015年4月2日] 2016-06-06

  “丝绸之路”,如今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被世界广泛认可。那么,如此重要的概念究竟是谁提出的?中国存在千年的丝绸之路究竟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这个概念是李希霍芬提出的,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其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名著《丝绸之路》中就指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不是在中国文献中首先使用的。这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名称,最早可能是由男爵李希霍芬教授提出的。他在一部关于中国的名著中使用了‘丝绸之路’——Silk Road——这个名词,并进行了论证;在一张地图上还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

  赫定提到的李希霍芬,全名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是赫定的老师,也是世界闻名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中国地学研究先行者之一。李希霍芬于1833年生于普鲁士巴登符滕堡州卡尔斯鲁区(现属波兰)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喜欢地理学,于1856年从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投身于地质调查工作。 1860年第一次到中国台湾考察,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868年到1872年,李希霍芬对中国进行了7次考察活动。1872年,李希霍芬回国,先后出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并用后半生大部分精力撰写《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事实上,这部巨著历时35年才出齐,李希霍芬生前亲自执笔完成的只有第1卷和第2卷。

  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1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但是这个词并不是他拍脑门想出来的,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就称中国为“丝绸之国”,只是他们不知道中国在哪里而已。“丝绸之国”与“丝绸之路”,中间仅差一个字而已。而一旦确定古代欧洲人所称的“丝绸之国”就是中国,那么“丝绸之路”一名也就呼之欲出了,这中间有个漫长的求证过程。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丝绸就经今天的新疆而到中亚再到欧洲,由于当时的欧洲人还不能生产丝绸,他们便以“赛尔”(Ser)也就是汉语的“丝”来称呼丝绸,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即“丝绸之国”,在欧洲的主要语言中,称呼“丝绸”的词汇均以Ser为源头,包括英语中的Silk。李希霍芬注意到,当汉朝政权建立后,尤其是张骞“凿空”西域后,西方文献中出现“丝绸” 词汇的频率增加了:古希腊地理学家马利奴斯记录了一条由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向东通往赛里斯国的商路;生活于1—2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把这条商道记载入其《地理志》中;直到13世纪之后,随着蒙古人的西征,西方有很多人到中国来,把他们的见闻带回欧洲去,尤其是《马可·波罗游记》震动了欧洲,使欧洲人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富庶的大国。欧洲探险家热衷于寻找这个大国。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就精读此书,并由书中指引,试图到东方探险,他相信地圆说,本来计划从欧洲向西航行到达亚洲,但大海茫茫,被他无意中闯到了美洲,他还以为到了马可·波罗书中所称的东方,把古巴岛当做日本,还上去寻找黄金,把墨西哥当做马可·波罗书中所称的“行在”(杭州),把生活在美洲的当地人称为“印度人(Indians)”,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后来翻译的 “印第安人”。直到哥伦布去世后,欧洲人才逐渐意识到美洲是一个“新大陆”,由此,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也由此从原来的分散孤立开始走向集中联合——世界开始变小了。

  明代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也致力于求证“赛里斯国”的工作,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利玛窦,曾这样记载:“我也毫不怀疑,这就是被称为丝绸之国的国度,因为在远东除中国外没有任何地方那么富饶丝绸,以致不仅那个国度的居民无论贫富都穿丝着绸,而且还大量地出口到世界最遥远的地方。葡萄牙人最乐于装船的大宗商品莫过于中国丝绸了:他们把丝绸运到日本和印度,发现那里是现成的市场。住在菲律宾群岛的西班牙人也把中国丝绸装上他们的商船,出口到新西班牙(即今墨西哥)和世界的其他地方。在中华帝国的编年史上,我发现早在基督诞生前2636年就提到织绸工艺,看来这种工艺知识从中华帝国传到亚洲其他各地、传到欧洲,甚至传到非洲。”他又指出,马可·波罗所称的“契丹”也是中国,这是中国的别名。契丹原是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部族,建立了辽朝,这被很多欧洲人称呼中国的北部,乃至整个中国。这是一个重要发现,但是利玛窦的论断最初并未被其他传教士所认同。正在印度传教的葡萄牙籍传教士鄂本笃(1562—1607),为了求证利玛窦所说的“契丹”乃是中华帝国的别名的观点,受教皇所命,从印度果阿出发,经阿富汗徒步前往中国,他们一行越过帕米尔高原,1603年11月至叶尔羌,此后,他们沿着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北道”再往东行,途经阿克苏、库车、焉耆、吐鲁番,于1605年10月,到达哈密,在这里经短暂休整后,又向东南行进,穿越戈壁,抵达嘉峪关,并于1605年底到达肃州(今酒泉)。在沿途经过多种语言的调查,尤其是在肃州经过详细调查后,他们最终确认“契丹”就是中国。这个考察报告后来呈送利玛窦,验证了利玛窦关于“契丹”就是中国的论断。

  19世纪,以研究《马可·波罗游记》出名的英国地理学家亨利·玉尔出版了《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中世纪关于中国的记载汇编》一书,又对马利奴斯所记载的“赛里斯之路”重新关注,并进行详细的考证和研究,“丝绸之路”一名呼之欲出……

  在这些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多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但他对这个词的使用比较谨慎,在他的概念里,“丝绸之路”仅指汉代欧亚的贸易通道,甚至只是指公元前128年至公元150年的欧亚交通道路。此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引申了李希霍芬的观点,1936年,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干脆直接以《丝绸之路》为名出版了一本书,从此,“丝绸之路”一名逐渐为大众所接受,慢慢传播开来。


相关文章:
·孙昊:交流互鉴是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色——兼评“游牧者缔造丝路”说
·翟玉忠:维纳斯走过的史前丝绸之路(下)
·翟玉忠:维纳斯走过的史前丝绸之路(上)
·韩建业:再论丝绸之路前的彩陶之路
·王辉:早期丝绸之路开拓和发展的考古学证据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