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主义研究
《世界知识》杂志:医德和患德 
作者:[《世界知识》] 来源:[世界知识期刊2016年5月] 2016-05-14

  医生要有医德,就是当医生的品德,尽心治病、尽心负责,有救死扶伤的精神;患者则要有患德,就是当患者的品德,宽容待人,接受失败的结局,具有契约精神。如果双方都各自有德,中国的医院里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医患冲突、那么多“医闹”,不会出现那么多家属不签字、不交费医院就不施救导致病情恶化甚至病人丧生的可悲案例。

  医者和患者的难处

  在我们国家,当患者是真的不易。不仅要面对生理上的疾病,还要面对心理上的痛苦。即便生理上的顽疾可以忍受,心理上的压力也难以消除。当你走进比菜市场还喧闹的门诊大厅,当你寻找一个个标注不清不楚的窗口,当你面对毫无表情的医生,当你看着那些直接推诊室门而进、把他人隐私视若无物的患者,当你被那些收银员把钱和医保卡扔来扔去,当你被司药人员像对傻瓜一样训来训去,你真的会诅咒这辈子再也不来医院了——但不久后你不得不再去!

  我们在北京工作生活,有幸去的都是大医院,即便如此,经历也好不到哪里。那次滑倒后手掌割破一大块肉,我被朋友送到朝阳医院。在朋友和其他人一样辛苦找车位时,我捂着流血的伤口从问讯台开始排队到去急诊问医生,之后挂号、缴费、取药再找医生缝合,一共排队六次,前后将近一小时,还是急诊。我当时就在想:幸好是壮年,也只是一只手受伤,还有一只手可以缴费取药,如果是腿伤了走不了怎么办?这么多窗口和那么多队要排,连需要注射的麻醉药都要自己专排一次队、买好后亲手交给医生,否则就不予医治。

  为了抢时间,我也曾经和前面排队的妇女商量能否插下队先缴费,毕竟手伤流血、一片肉已经脱离、再呆一会就超过六小时最佳缝合期了,但那个妇女冷冷地说她父亲患的是尿毒症,也不能等,我只好乖乖回到队尾了。毕竟,我手术延迟后果也就是落下个大疤痕,而她父亲那个病则有生命危险!

  在国内当患者得低三下四,当医生其实也不易。因为病人面临的环境同样是医生面临的,虽然他们穿着白大褂不会被呼来唤去,但正在看病中却被人不打招呼就进门问询,他也会感到不爽,会觉得缺乏起码的尊重。想想看,医生一天得看几十个病人且天天如此,他得有多强的脑力和体力以及精神上的抗压力!此外,我们作为患者只是偶尔才去医院,而医生则天天身处这个乱哄哄的环境中。

  所以,自尊和尊他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基础。

  医生和医术的悖论

  在西方国家,诊所安静,护士礼貌,医生耐心,让你觉得受到尊重,所以病人也尊重医生,也尊重护士。我在欧美生活期间都住过院,西方国家的医生和护士都会微笑,然后附身注视着你,让你觉得温暖体贴。此外他们都有幽默感,时常轻松化解难题。其实,我们宝岛台湾的医患关系也很好,那里的年轻女护士软语轻轻询问,连打针前都会跟你柔柔地说“只有一点点痛哦”。不少北京去的男性患者还没看上病,心灵就被这些白衣天使融化了,这时候想让他们和医生吵架都难!

 

  讽刺的是,中国医生们的医术并不差,事实上他们中的不少人反而比西方同行更有经验,毕竟做过几百、上千例手术的感觉和只做过几十例的不能同日而语。西方国家医院有很高的误诊率,这也和他们患者少、医疗经验不够有关,要不就是医者不认真或者没有用心。但是西方人有一个好习惯可以在某种程度弥补他们经验的不足,那就是在同一家医院建立单一患者病历,长期如此,这些年还都是电脑记录。这样,医生在接待病人前就已经翻阅病历了,而不只是凭借病人每次主诉。因为病人完全可能忘记病症关键点,另外他对自己不同时期症状和病由不能建立有机联系,从而不能给医生提供下判断的依据。

  有一次在谈及国内医生看病匆匆几分钟打发一个患者、有时不能准确判断时,我的一位医生朋友建议我以后看病先请专科医生吃饭。尽管这听上去有点另类,但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这是一个让医生了解你的合适方式,因为一顿饭下来至少一个小时,人家既然来了就不好意思吃完就离席而去,总得坐着天南海北聊一会儿天,这就有可能让其知道你的生活习惯,以便找出病因。

  唤醒医生的良知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碰上无良无德医生当然不能忍气吞声,必要时还可以诉诸法律。除此之外,即便医生诊断错误病人和家属也最好不要当“医闹”,而是要摆事实讲道理,唤醒医生的良知。有时候这样做是要付出代价的——病没看上还惹一肚子气,也说不定还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他们的无良并不是出自本身,而是这个社会环境。恶劣的就医环境不仅让患者、还使得医生良知丧失逐渐麻木不仁,如果他开便宜的药品治病,则可能遭到同事指责和医院惩罚。

  那次在某著名医院西城分院,我还是忍不住教训了那个大个子医生,因为他漫不经心的态度以及对病人那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和这个医生两句交谈后已经让我很是不爽,随后就告诉他右腿因为静脉曲张手术过,现在站立久了右腿发沉。他听后竟然像遇到传染病患者那样让我挽起裤脚,然后离着一米远看了一眼,之后就不再理睬我,拿出笔准备写两句病历打发我了。瞧病前后不到两分钟,对话三句,而且当时已经中午无人排队,我是最后一个患者,他多问两句也无伤大雅。

  大个医生冷冰冰的态度最终使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气,心想一定得让他像个真正医生那样至少用手摸一下静脉曲张的位置。于是我不再卑谦,挺起胸来正色告诉这家伙:我的工作比你忙多了,你以为你比我尊贵吗?!今天我不要你看病了,但得要让你知道如何面对患者!在我突发气势之下,那家伙慌了神,顺从地低下头,口里直说“对不起、对不起”。

  其结果是,我一边翘起二郎腿让他亲手检查,一边痛快淋漓地数落他,发泄心中的怨气。这个倒霉的大块头医生知道碰上厉害的患者了,老老实实蹲下来看我没什么大毛病的右腿,一边恭谦地听我教训,不住地点头称是。我则低头看着这个大个,心里想如果真的打起来,自己还真不见得是他的对手。

  既要医德也要患德

  在这个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人们呼唤良医、指责庸医,更痛斥那种医德尽失只顾赚病人钱的黑心医生。不过,凡事都有因由,都要一分为二看待:医患关系不好,病人难道就没有问题、就没有改善自己行为的空间了吗?为什么几十年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这种关系不紧张、现在大家都有钱了关系反而紧张了?

  医德和患德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但究竟哪个在先呢?如果只有医德没有患德、或者只有患德没有医德该怎么办?在相互信任的人际环境中,对立会比较容易化解,关系不至于紧张,如果相敬如宾,双方关系就会呈现螺旋式上升会越来越融洽;否则就会呈现螺旋式下跌,两者之间的对立越来越激化。

  医德和患德的生存环境,既和外部生存环境有关,也和自身修养有关。对医生说来,有德才有医德;同样,对患者说来,有德才有患德。如果本身无德,也就谈不上医德和患德了。这时候,就需要社会纠偏,社会纠偏有多种形式——法律法规上的,还有舆论上的比如口碑。

  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医德——这至少是因为不可能人人都当医生,但人这辈子一定会当患者,因为一定会生病,一定会被救治。即便自己是医生,也不见得能够医治自己的病,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医生也是患者。既然我们早早晚晚都会当患者,就应该学着做个好患者,理智地对待病情,宽容地对待医生,即便他犯了错误,只要不是有意为之,我们就要有容错的心态。

  如果我们都是好患者,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医闹”,就不会有那么多医生被打甚至被杀,而我们自己的病情也更加会得到合适的诊治。医者有医德,患者有患德,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宽容,就会更加安定。


相关文章:
·《旁观者》杂志前主编马修·德安科纳:为何尼克松说谎下了台,特朗普说谎仍受支持
·这两本杂志为新文化运动铺路和领航
·《世界知识》杂志:医德和患德
·基地组织杂志批中日受西方影响 正失去孝道
·时代杂志:美国的衰落始于自己的“懒惰”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