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诸子同出一源——再答付金才先生 
作者:[翟玉忠] 来源:[] 2014-07-22

编者按:这是翟玉忠先生写给石家庄学院历史文化系付金才老师的一封回信。其中讨论了“百家是相须为用的,所谓百家争鸣只是表面现象”的问题,值得所有感兴趣中国文化的人参究。因为中国诸子与西学人文各家有不同之处,诸子之间事实上不存在二元对立的关系——它们同出一源——西周王官之学,思想上怎么可能截然相反呢?!

 

金才兄:

 

714信收阅。

 

《中庸》中的隐、微当然不是鬼神,所以唐代孔颖达疏也说:“中庸之道与鬼神之道相似,亦从微至著,不言而自诚也。”古注家似没有人将隐微混同于鬼神。

 

你将“鬼神一章作为说明论证隐微变化为见显的比喻和事例”也未尝不可,但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这几句看,显然是对《中庸》首章核心部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解释,而不仅仅是阐发其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一句。

 

你说“后世儒家强调日常修行的重要性时,过分强调警惕自己的灰色和阴暗心理,忽略了发现人心性中光明的一面”,其实这亦有其精妙处在焉。除去“自己的灰色和阴暗心理”,不就是“心性中光明的一面”吗?还去发现个什么?若再摆弄闲家具,岂不是画蛇添足!

 

另外,儒家的历史演进过程极为复杂,是诸多因缘相互作用的结果,“儒家篡改中华文化元典”也不是在某个“大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后世乡愿盛行,与儒学心法、礼学不彰关系很大,我们抓住这个根本,当有利于世风改变。现在有人在媒体上大谈经学复兴、儒学现代化,恐易流于口耳之学,学人难得真正受用——还是要先返本,再开新,您说是不是这样?

 

在中国文化中,百家是相须为用的,所谓百家争鸣只是表面现象。《易经》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在这方面,不可看到西方学术发展呈碎片化趋势,各家学术争鸣的特点,就人云亦云,断言中国百家亦载然对立,那是不识大体!

 

当然,即使在内圣这个层面,诸家修行路线也有不同之处。比如黄老道家主要讲政治经济,为人君南面之术,所以其心法强调无为;而儒家重教化,对象侧重于普通人,所以其心法是从日常人伦下手,由人道始,再达及天道。但诸子百家都同归大道——这就是大体!

 

儒家少讲道法,重教化,与其源流相关,不一定是刻意为之。《汉书·艺文志》上就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但儒家独尊,宋以后百家之学被斥为异端,道法之学沉沦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仍然是巨大的。至清末,中国社会动员能力越来越弱,真正成了一盘散沙。以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时贤,引入西方民族主义及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才一时对治了这个问题——那实际上付出了多少血和泪的代价啊,不是一般书斋中的知识分子所能想象的!

 

文章千古事,吾辈敢不慎重!

 

最后,关于赠书一事,我是有些经验的。还是随缘吧,否则赠书与人常常是浪费金钱、纸张——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今天我们可以说“书非买不能读也”——我深深体会到,赠书效果并不是特别好。

 

再说,庙堂高远,人生何必求一时通达。孔子云:“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

 

诸君努力就是!

 

    再谈。

 

玉忠

               2014-07-15

 

付金才先生信件原文:

 

玉忠:你好

 

分别之后,便阅读余云辉博士的大作和你的《正名》,没有登录邮箱,未能及时回复,见谅、见谅。

 

这样翻译可以,我赞成。“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我觉得重点是强调可见可显的事物无不源于内在的不可见闻的心性,源于到达独的境界之后所发现的隐和微。独的境界是天道,显现之后是人道,确实如君所曰:儒家心法周旋于天道与人道之间。我将“莫”释为“不”,在经典文献中找不到文字学的证据,有师心自用之嫌。隐和微两字在命名上属于君在《正名》中指出的无形而有名之类。后世儒家忽略了隐微本为内在心性的状态,在诠释隐微时,主要从个人独处等生活细节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受《大学》中“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影响。二是不了解儒家内业之学。其实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照,才能见到自己的隐和微。赵州禅师不也说自己二六时中,未尝杂用心吗。只是后世儒家强调日常修行的重要性时,过分强调警惕自己的灰色和阴暗心理,忽略了发现人心性中光明的一面。所以我赞成你从两个方面诠释隐和微,一是内在心性的层面,一是日常生活层面。关于鬼神一章,如果微之显的隐和微,和鬼神结合起来,那就等于说隐微就是鬼神,这样解释明显不合适。我倒觉得把鬼神一章作为说明论证隐微变化为见显的比喻和事例如何?

 

君在《斯文在兹》一书中,明确提出后世儒家篡改中华文化元典的方法,而关于后世儒家篡改元典的原则有些语焉不详,如果以后有机会此书再版,盼君能够明确指出其篡改经典的原则。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综合方法,儒家只重仁义,忽略道法。所以他们希望所有的圣王都是仁义之君,而没有道名法做支撑的仁义之人,是妇人之仁,是乡愿。孔圣是十分重视虚仁假义的,故曰“乡愿,德之贼。”而后世儒家真的走向了孔圣最担忧的境地,将儒学变成了德之贼。

 

还有,玉忠,中华文化复兴、黄老大道复兴、本土学术复兴需要多层面的努力,能否将你的书、余博士的书、河清先生的书、边芹女士的书,以免费赠送的方式送达到中国高层手中。如果这些著作能走入决策层的视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决策。

 

祝君安好

                                                                                             石家庄学院 付金才

                                   2014-07-14


相关文章: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翟玉忠:为中华续慧命——六经书院2023-2024年度工作报告
·李若晖:“诸子出于王官说”在汉代思想史上的意义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