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谈天说地
霍默静:中国学者对中国信心的“倒挂” 
作者:[霍默静] 来源:[《金融时报》中文网2014年04月09日] 2014-05-08


    和每一场国际论坛一样,第一天很重要,因为是基调。

    今年博鳌论坛第一天引人注目的是一场晚上八点半开始的为时90分钟的会员俱乐部夜话,主题是《经济学家“六问”: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并不意外,主题之下聚焦仍为中国,但意外的是,在场的四位外籍嘉宾对于中国的创新能力远比中国的几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乐观得多。

    面对同一个主题,主办方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均为外方发言嘉宾,每位谈及中国的创新能力及前景时,大都信心满满。

    陆金所董事长兼CEO计葵生(Gregory Dean Gibb)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创新压力很大,但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已经超过了西方国家,比如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等。而且他认为在未来3-5年,中国有几个行业会超过美国和欧洲,电子商务发展到互联网金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的规模、创新的能力、资源、动力,人口对新东西的接受度,加起来还有创新跟传统行业混合,用新的业务模式来经营,其实我觉得再过一个五年,我们会看到、听到很多例子、很多新的方法是中国先做出来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荣誉主席梅拉梅德(Leo Melamed)认为中国有创新的历史,但还需要创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但他同时表示:“因为中国聪明人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很多,如果大家愿冒这个风险的话,我就绝对不会质疑中国的创新。”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他也认同中国在历史上有很多发明,比如火药,但他认为创新与发明 是不同的,创新要应用到经济生活中,而中国要提高创新能力必须依靠知识产权的保护。

    与上半场不同的是,下半场是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和全球合作论坛副秘书长张其佐。

    从张维迎提出的问题“政府应该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来鼓励创新?”开始,下半场的讨论因为代入了中国政府和政策的角色,变得不再那么乐观和纯“经济话题”。张亚勤认为“政府在整个企业发展创新过程中扮演作用是很大的,最大的作用是应该用市场起作用,把审批流程减到最少。企业最怕的是政策的不可预测性。”高纪凡则对中国过去20多年的不鼓励创新的环境给予了批判,他认为“通过获取资源取得成功”的“优不胜劣不汰”模式不改变,创新难以成功。而经济学家张维迎则一针见血,认为中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行的原因是“体制”,“政府就不应该管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事情”,他还指出目前所谓鼓励创新的补贴政策导向也有问题。

    这种对中国的创新的缺乏信心一直持续到对话的尾声,当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先生在论坛结束时向台上的中国发言者提问:“你们觉得中国的创新能力何时可以赶上美国,与美国并驾齐驱?”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的答案是“活着时候看不到”,陈志武的说法大同小异:“目前的体制下不指望”,而全球化合作论坛副秘书长张其佐则委婉地用“要看此次能不能抓住深化改革的机会”来回答,作为民营企业家的高纪凡则说:“这个问题20年后再来回答”。最乐观的是张亚勤,他给出的答案是50年,并调侃说愿意与张维迎打个赌。

    但是,会后作为上半场发言嘉宾的陆金所董事长兼CEO计葵生则表示,他并不太认同几位中国发言者对中国创新前景的判断,他说:“25年前我第一次来中国,我想不到目前中国的样子,想象不到博鳌现在的样子,对于中国未来三五年的创新能力,都是不能轻易下(消极)结论的”,而对于他对中国的这种乐观,他则归因于中国拥有的巨大资源分配空间。计葵生表示:“只要把资源更多地分配到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我有信心中国人(创新)的动力还是有的。”

    无独有偶,像这样外国的观察者、无论是学者还是企业家对中国充满信心,而中国的学者、企业家及官员对中国前景则忧心忡忡的信心“倒挂”,并不是第一次。在中国“两会”后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也是如此。

    是外国观察者过度乐观?还是中国的学者和企业家对于自身的判断过于悲观?对此,《博鳌观察》特约编委、斯坦福大学奈特访问学者李小鸣则认为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多少有些“爱之深、痛之切”,因为中国人身在其中,容易对切身的问题感受更深,而且希望自己的国家是“完美的”。而另外一个方面,外国人看中国,容易注重数字,比如GDP,而同样从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来看,北京、上海等地的变化是很快的,连美国创新中心的硅谷一两年内的变化都没有中国城市的变化快,这会给外国的学者和企业家形成一个面貌上的印象,多少有些“距离产生美”。但无论是中国观察者还是外国观察者,都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基础,没有办法说谁对谁错。

    4月10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将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的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而外国观察者的信心能赢到多少背书,中国观察者们的担忧能得到多少缓解,也许会有一个暂时的答案。

 


相关文章: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下)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上)
·胡春雨:王道荡荡——孙中山与现代中国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白彤东:中国是如何成为专制国家的?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