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研究
翟玉忠:黄老道统与儒家道统 
作者:[翟玉忠] 来源:[] 2013-04-09

编者按:此文完成后,作者翟玉忠先生寄吴江唐继华先生阅,唐先生多有匡正,并于“韩愈不明大道,以道家、佛家方外之学反其方内之学,如人以左手击其右手,何其愚蠢!”一段下作注,极有见地,录在这里,供读者参考——作文者慎之!

 

    “综观韩愈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深具墨家兼爱精神。此文(指《原道》——编者按)写于三十来岁,颇为雄壮,他抓住了社会上佛、道两家的流弊,冀图一展抱负,是一个跃跃欲试的青年政治家。文字只是他的工具,然而学术牵扯政治,往往会偏颇,这看清末民初那些学者的大论就可以体会。人的威望高,一言一行影响也大,难怪南师(指南怀瑾先生——编者按)出版作品总是字斟句酌,就是怕误人误世啊。”



    三月于沪上,有君子嘱余列黄老文化书系清单,以为参考。

 

   黄老之学,即汉儒所谓道家,合于六经,出入诸子,道//法一以贯之,为中华道统之命脉所在!兹事体大,故作此文,专题申述之。

 

                         一、黄老道统——中华文化的根柢

 

    中国文化的根柢在道家。用南师怀瑾先生的话说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在《老子他说》一书中,这位发愿一生宣传中国文化,舍身求法的大学者解释道:“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月,第4页。)

   

    中华道统,本自黄帝、老子之学。其内圣外王,横亘千载,一以贯之。间有尧、舜、周、孔,诸子迭出,至战国秦汉,黄老之学整合百家,蔚为大观。凡诸子百家,莫不宗之。故司马迁称申子、韩非之学皆“本于黄老”,慎到、田骈、接子、环渊之徒“学黄老道德之术”;而杂家《淮南子》、《吕氏春秋》亦以黄老为归依。

 

    东汉初年,王充(公元27~95年)作《论衡》,仍坚持道统,如司马迁写《史记》一样,“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语出《汉书·司马迁传》)王充更明确地指出,当儒家学说与黄老学说发生矛盾时,当遵从黄老之道,而非儒家之说。他写道:“说合于人事,不入于道意。从道不随事,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也。”(《论衡·自然篇》,文意:[谴告说]符合于人世间的事情,却不符合自然的道理。服从自然的道理,不迁就人世间的事情,虽然违反了儒家的学说,但它符合黄老的道理。

 

    在《论衡·自然篇》中,王充直接将黄帝、老子并列为圣贤中并纯正者,因为他们能恬淡无为,合于大道。同时将“不肖”解释为“不似”,即不似天地、不类圣贤,是有为的。上面说:“道德至高、至纯的人,承受天的气最多,所以能效法天,能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承受天的气薄而又少的人,不遵从道德,与天地不相似,所以叫不肖。不肖,就是不相似。与天地不相似,与圣贤不相同,所以就有意的行动。天地像熔炉,自然的变化像工匠,承受天的气不一样,怎么能人人都是圣贤呢?圣贤中最纯的人,是黄、老。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黄帝、老子的操行,身心清静无所妄求,端庄严肃而阴阳之气自然调和,无心于有意的行动而万物自然变化,无意于万物的产生而万物自己生成。”(原文:至德纯渥之人,禀天气多,故能则天,自然无为。禀气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不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类圣贤,故有为也。天地为炉,造化为工,禀气不一,安能皆贤?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正身共[同“恭”——笔者注]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

 

    这种恬淡无为的德行反映在治国领域,就是任贤使能,循名责实,进而实现无为而治。其典范就是黄帝、尧、舜,此一至治境界也是周公、孔子所向往的。

 

    王充接着写道:“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又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周公曰:‘上帝引佚。’上帝,谓舜、禹也。舜、禹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舜、禹承尧之安,尧则天而行,不作功邀名,无为之化自成,故曰‘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年五十者击壤于涂,不能知尧之德,盖自然之化也。”(文意:《周易》说:“黄帝、尧、舜不必有所作为,就达到天下大治。”所谓垂衣裳,就是垂衣拱手无为而治的意思。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王!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它。”孔子又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享天下而他们却觉得好像与自己不相干似的。”周公说:“上帝制止游乐。”上帝,指的是舜和禹。舜和禹继承了安治天下的办法,任用贤能之人,恭敬自持顺应自然而天下大治。舜和禹承继了尧的安治之法,尧遵循天道自然无为的原则行事,不有意去创立功业,不存心去追求名誉,无为而治的教化却自然获得成功,所以说,“尧治理天下自然无为,没有一个人能说得出他的功德”。五十多岁的老人在道路上作击壤游戏,而没有意识到尧的德政,这是听其自然的教化的结果。)

 

    这里,我们能够勾勒出中华五千年无为而治道统的基本脉络,它与后世儒家起于尧舜,终于程朱的道统具有本质的区别,图示如下:

 

    黄帝——帝尧——帝舜——帝禹——周公——老子——孔子

 

                二、儒家道统——中华文化的异化

 

    自唐代韩愈《原道》篇出,儒家反佛、道,轻名、法——中华五千年道统内圣之心法被架空,外王之名法被忽视,其所谓道,已非以黄老为主轴的内圣外王之道——大道沉沦,实自韩愈始。

 

    韩愈亦不讳言。在《原道》中,他论自己所弘之“道”说:“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此一道统可图示如下:

 

    帝尧——帝舜——商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

 

    五千年道统中抽去了黄帝与老子(之学),使中华大道徒具空壳,内不足以安身立命,外不足以治国平天下。一个失去灵魂的民族是极其危险的,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不幸成为这一论断的最好注脚——外族入侵成为家常便饭,斯文扫地直到今日!

 

    那么,韩愈是如何将中华道统的黄老核心剥离的呢?一言以蔽之,是通过对道家与佛家的误读。

 

    本来,孟子以后,儒家心法几绝,章句之学大兴。道家、佛家正好补儒家心法的不足。宋儒阴采佛、道,也是基于此。但在韩愈那里,道家和佛家却成了道德仁义的反对者——这简直是颠倒黑白!

 

    《原道》与反道家为主体,我们试看韩愈是如何描绘道家的。

 

    首先是关于内圣方面。韩愈写道:“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xù)为仁,孑孑(jié)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文意: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并不是我们儒家所讲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们儒家所说的德。凡是我们儒家所说的道德,其内容包括仁和义,是天下的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其次是关于外王方面。韩愈写道:“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文意:现在道家却说:“如果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停止。只要砸烂斗斛、折断秤尺,人民就不会争夺了。”唉!这都是没有经过思考的话罢了。如果古代没有圣人的发明创造,人类早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在原始时代,人和禽兽差不多,人们没有羽毛鳞甲以适应严寒酷暑,也没有强硬的爪牙来夺取食物。因此说,君王,是最高发号施令的;臣子,是执行君王的命令以统治人民的;百姓,是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他们用这些来为统治他们的人服务的。君王如果不发号施令,就丧失了作为君王的权力和其所以为君的道理;臣子不执行君王的命令以统治人民,就失去了作为臣子的职责;百姓不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来供应在上统治的人,就应该受到惩罚。现在佛家和道家的“法”告诉人民说,必须抛弃你们的君臣关系,消除你们的父子关系,禁止你们相生相养的办法,这样才可以得到像道教所说的清净、佛教所说的寂灭。)

 

    言道家、佛家反仁义、求寂灭,是不理解道家、佛家真义的缘故。因为道家、佛家所反对者,不过伪仁、假义,让人明心见性,回归质朴本性。试问,无道德仁义,何以入道?无世间磨练,何以去除微细习气、成就大道?道、佛不但不反对仁义道德,而且事事都要符合仁义道德。道家言去仁去义者,佛家言清净寂灭者,皆从道体上说的。若在此处望文生义,则误人多矣!

 

    庄子最得老子精义,《庄子·人间世》一篇,极重忠孝。故明代憨山大师注云:“《庄子》全书,皆以忠孝为要名誉、丧失天真之不可尚者,独《人间世》一篇,则极尽其忠孝之实,一字不可易者,谁言其人不达世故而恣肆其志耶?且借重孔子之言者,曷尝侮圣人哉?盖学,有方内、方外之分。在方外,必以放旷为高,特要归大道也;若方内,则于君臣、父子之分,一毫不敢假借者,以世之大经、大法,不可犯也。此所谓世出世间之道,无不包罗,无不尽理,岂可以一概目之哉。”(憨山大师:《庄子内篇注》,香港佛教法喜精舍、香港佛经流通处,1997年,第165~166页。)

 

    韩愈不明大道,以道家、佛家方外之学反其方内之学,如人以左手击其右手,何其愚蠢!

 

    又,古人常常老、文并称,老子弟子文子留下《文子》一书,欲得《老子》真谛,《文子》一书不可不读。今本《文子》虽经过后人增饰、改动,亦有所本。其言道,则及德、仁、义、礼“四经”,并明确指出:“四经不立,谓之无道。”《文子·道德》总结道、德、仁、义、礼五者关系时说:“故物生者道也,长者德也,爱者仁也,正者义也,敬者礼也。不畜不养,不能遂长,不慈不爱,不能成遂,不正不匡,不能久长,不敬不宠,不能贵重。故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民之所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文之顺也,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君子无德则下怨,无仁则下争,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下乱,四经不立,谓之无道,无道不亡者,未之有也。”(文意:所以事物的生在于道,长在于德,爱在于仁,正在于义,敬在于礼。不积累不养育它,就不能顺利地成长;不仁慈不爱护它,就不能成就;不匡正不规范它,就不能保持长久;不敬重不尊宠它,就不能认为贵重。所以德是百姓所尊贵的,仁是百姓所胸怀的,义是百姓所畏惧的,礼是百姓所敬崇的。这四者,是文的顺序,是圣人用来驾御万物的根本。君子无德则百姓怨恨,无仁则百姓纷争,无义则百姓残暴,无礼则百姓叛乱,四种原则不立,便叫做无道。无道而又不败亡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老子之学,融通百家,广博精微,不反真仁、真义——明矣!

 

韩愈之后,宋儒进一步发展了去除黄、老学精华的道统,加上大禹、程颐、朱熹,共计十一代。这个道统随着南宋的衰亡不断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认可和加强——尽管空壳化的儒家道统根本没有足够的思想资源挽救中国全境首次沦于外族的悲惨命运。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刘子建教授(James T.C.Liu)在《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道学(理学)在南宋从被嘲笑、打压,到成为国家思想正统的历史画卷,而道统正是道学的重要理论支点。刘先生指出,道学向国家思想正统的提升不是取决于学术考量,而是取决了政治利害上的权衡。他写道:“蒙古和南宋之间在文化层面上的政治竞争在继续。1237年,蒙古开科取士。同年,南宋皇帝御撰颂词,赞同道学的正统要求,颂词后来才发表。1240年,南宋在外来威胁之外又面临内患,首都大饥荒,最南面的山区发生暴动。第二年,为了抬升本国的儒教形象,让人民坚信真理是和他们在一起的,朝廷举行盛大仪式,正式宣布道学学派为国家正统。遭禁绝时,这一学派曾以道学而闻名,再使用这个早期名称显属不当,因此改称理学。那篇据称作于1237年的御撰颂词——皇帝远见的明证——也在此时向全国公布。这就是官方的新儒学。从此,科举和预备参试的举人都必须遵循它。”(刘子建:《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月,第146页。)

 

    道学正统确立了,中国学术也日益狭隘。宋以后,再无孔子那样吞吐百家的大儒,理学家反道、佛,轻名、法,越发偏狭。至清末,儒家及儒家所鼓吹的道统退出历史舞台已成为势所必然。因为儒家道统是以中华文化内圣外王之道的陆沉为代价的,面对工业时代的强敌,自然无秦汉一平天下的之风范。所以欲复兴中国文化,振兴中华民族,最终非复兴以黄老为轴心的中华道统不可。

 

                        三、复兴中华道统  行人间大道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论中国文化道、圣、文三者关系时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吾辈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去圣遥远,大道沉沦,物欲横流,人心浮燥。欲明黄老道统,当先从“文”上下手。

 

    黄老之学,汉时亦称道家(非后世道教),通过《汉书·艺文志》所录道家书目,我们基本能识得黄老之学的本来面貌。换言之,《汉书·艺文志》道家诸书犹如一份完整的黄老文化书系清单,如下(按语为笔者所加):

 

   《伊尹》五十一篇。汤相。

 

    按:该书亡佚已久,据《史记·殷本纪》,伊尹曾为商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有《九主》一篇,该篇是伊尹论九主事(有法君、专授之君、劳君、半君、寄主、破邦之主二、灭社之主二),篇中肯定法君法臣,否定其它八主,有着明显的黄老刑名色彩。李学勤先生认为《九主》篇可能是此《伊尹》五十一篇的零篇。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按:今存《太公六韬》(又称《六韬》、《太公兵法》)六卷,共六十篇,显然与《太公》有内在联系。因为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和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皆出土《太公六韬》相关内容,证明此书在汉代已广为流传。

 

  《辛甲》二十九篇。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按:据《左传》,辛甲为太史,此当为史官所传故书,与《老子》相类。马国翰有辑本。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

 

    按:《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上说:“至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子目肇始,莫先于兹。”鬻熊为有道者。今人钟肇鹏作《鬻子校理》,最值一读。该书由中华书局20108月出版,入《新编诸子集成续编》道家类。

 

  《管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齐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

 

    按:黄老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而《管子》又集黄老学术之大成,其学术体系一以贯之,最值得研读。其中轻重术诸篇言富国之道,为其他书所无,特别珍贵。刘向校书定《管子》为八十六篇,唐以前亡十篇,今存七十六篇。郭沫若在《青铜时代·宋尹文遗著考》中称《管子》书“是一种杂脍”,“是零碎著作的总集”,显然是因为其不知黄老学内圣外王的学术规模故。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

 

    按:该书已亡。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述老子学。

 

    按:该书已亡。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

 

    按:该书已亡。

 

   刘向《说老子》四篇。

 

    按:以上四家传注皆亡。《老子》一书极尽精深,非亲证大道的明眼人不能述其学。吾辈读《老子》,不防以佛门解《老子》诸家证之,如明代憨山大师之注(即《老子道德经解》),今人南怀瑾先生之说(《老子他说》等)。当然道教真修实证者所注《老子》亦当参阅。要在,千圣一心,不可存门户之见。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按:现存《文子》虽经后人重新整理,亦不离古意,当认真研读。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竹简中,在《文子》残简多篇,与今本文字相同的六篇。

 

  《子》十三篇。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按:该书已亡。

 

  《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按:今本《关尹子》为唐宋间人托名之作,系伪书,亦有值得参考之处。

 

  《庄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按:《庄子》书欲以辞气惊人耳目,多寓言,故其言内圣外王之道,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憨山大师《庄子内篇注》,极值得玩味。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按:尽管《列子》最终成书于魏晋间,然不可全部视为伪作,甚至弃之以为快。今人严北溟、严捷撰《列子译注》,在前言中就其真伪所述颇详,可参阅。该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月出版。

 

  《老成子》十八篇。

 

    按:该书已亡。

 

  《长卢子》九篇。楚人。

 

    按:该书已亡。

 

  《王狄子》一篇。

 

    按:该书已亡。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

 

    按:该书已亡。马国翰有辑本。

 

  《田子》二十五篇。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

 

    按:该书已亡。马国翰有辑本。

 

  《老莱子》十六篇。楚人,与孔子同时。

 

    按:该书已亡。马国翰有辑本。

 

  《黔娄子》四篇。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

 

    按:该书已亡。马国翰有辑本。

 

  《宫孙子》二篇。

 

    按:该书已亡。

 

  《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为冠。

 

    按:《冠子》有宋陆佃注本,其注序言该书“初本黄老而末流迪于刑名”。今人黄怀信作《冠子汇校集注》,该书由中华书局200410月出版。

 

  《周训》十四篇。

 

    按:该书已亡。 

 

  《黄帝四经》四篇。

 

    按: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经》(《十大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唐兰先生认为即此《黄帝四经》。其是黄老之学的代表作,值得认真研读。

 

  《黄帝铭》六篇。

 

    按:今六铭尚存其二,即见于《路史》的黄帝《巾几铭》和见于《荀子》等书的黄帝《金人铭》。

 

  《黄帝君臣》十篇。起六国也,与《老子》相似也。

 

    按:该书已亡。

 

  《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

 

    按:该书已亡。

 

    《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

 

    按:该书已亡。

 

  《孙子》十六篇。六国时。

 

    按:该书已亡。

 

    《捷子》二篇。齐人,武帝时说。

 

    按:该书已亡。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

 

    按:该书已亡。

 

  《郎中婴齐》十二篇。武帝时。

 

    按:该书已亡。

 

  《臣君子》二篇。蜀人。

 

    按:该书已亡。有学者谓“君子”乃“君平”之误。《臣君平》,即西汉蜀郡严君平之《老子指归》,《老子指归》“只知有汉,无论魏晋”,当非伪书。该书为“汉老子”代表作,目前存七卷。王德有先生著有《老子指归译注》,商务印书馆200412月出版。

《郑长者》一篇。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

 

    按:该书已亡。马国翰有辑本。

 

  《楚子》三篇。

 

    按:该书已亡。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按:该书已亡。

 

    班固于书目后总述道家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嗛”同“谦”——笔者注),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请注意,这里的道家是人君(文中言“君人”有误)治理国家的南面之术,非后世道教的养身成仙之术。所谓“绝去礼学”、“兼弃仁义”、“独任清虚”,只是道家中放荡者所为,不是道家的本来面目。韩愈所述道家,实近于道教,离黄老之学内圣外王的本质,相去远矣!

 

    《汉书·艺文志》所录黄老诸书大部分已佚,但《管子》、《庄子》、《黄帝四经》等重要典籍俱在,再参阅名家、法家、杂家(《淮南子》、《吕氏春秋》尤其重要)等百家之学,我们完全能够完整认识中华道统的精髓所在。

 

    是我们由儒家伪道统回归以黄老为轴心的中华五千年道统的时代了,因为文艺复兴以来肉欲的解放将人类文明推向了极其危险的境地,核发武器的扩散,生态系统的危机,政治经济的混乱,所以这一切都要求将人类文明置于超越西方文明的、更坚实的基础之上——大道是永恒的,行人间大道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呜呼,人间大道不绝,吾辈何其幸也!

 

    “世间须大道”,有志济世者!勉哉!


相关文章:
·翟玉忠:六经——中华文明的顶层设计
·翟玉忠:《大学》“德本财末”思想的时代意义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