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世济民
郑永年:为什么中国需要建设国家意识形态 
作者:[郑永年] 来源:[作者草根博客2013-01-31] 2013-02-22

   今天的中国,在执政党本身的意识形态急剧衰落的同时,社会层面的意识形态多元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可以说,什么样的“主义”都可以从中国社会找到,并且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有或多或少的社会影响力。这个情况有些类似于晚清和五四运动前后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必然的局面。晚清和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意识形态的背后是革命,信仰者的动机是通过革命为国家寻找一条出路。今天,各种意识形态的出现不仅反应了中国利益多元化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出现也再次说明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就是要改造社会。只有当人们对所处的社会感到不满的时候,才会去求助于一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没有人可以排除,今天的一些意识形态尤其是左、右派所秉持的那些大意识形态,其目标也是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再者,无论是五四运动期间还是今天,百花齐放体现出三个主要特点。其一,社会层面的各种意识形态大都是从西方进口,很少有植根于中国本土的,也就是说,和五四运动期间一样,中国社会还是试图继续用西方思想来改造中国。第二,代表各种意识形态的社会力量之间不存在任何共识,各种意识形态都在竞争其信仰者,在争取其在社会的支持者。第三,各种意识形态的不断激进化,各方都在创造着自己的意识形态神话和乌托邦。不过,也有和五四运动不同的特征。五四运动期间,各种意识形态的信仰者主要局限于知识阶层,对普通社会群体来说,这些意识形态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太远。不过,当代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信仰者更广。一方面是因为今天的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今天有更有效的传播方式,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传播技术的普及。

  社会意识形态多元的局面不可避免,但也在产生着严重的负面后果。首先是政府权威和权力的急剧衰落。任何一种政权都必须具有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的合法性。一旦这种合法性不再存在,政权也会失去其存在的“理由”。清政权的解体和其意识形态不再和社会现实相关是有很大关系的。当时,种种从西方进口的意识形态没有一种可以论证清政府的合理性,为清政府提供政权的合法性。今天的情形也差不了多少。各种进口的意识形态要不和中国社会不相关,要不可以对现政权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第二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沟通无法有效进行。对任何一个政权来说,其意识形态是软力量,是政府和社会两者沟通的最有效手段。在官方意识形态衰落的情况下,社会不再能够理解政府的意图,社会对政府既没有信任感,也没有信心感。相反,因为缺少官方意识形态,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冲突面就凸显出来。两者之间一旦缺失软力量,那么双方的关系必然体现为“硬碰硬”,即暴力对暴力。

  第三,缺失官方意识形态使得执政党和其政府内部的腐败每况愈下。执政党从前有两种力量,一是组织,二是意识形态。一旦没有了意识形态这种软力量的约束,而只有硬力量(组织)的约束的时候,腐败变得不可避免。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意识形态往往扮演一种准宗教的角色,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现在没有了软约束,硬力量的应用越来越甚。但腐败为什么越来越风行呢?很简单,个人总比政府聪明。腐败者总能逃离“硬力量”的约束,被发现腐败案例总会是少数。腐败不仅有效损害着政府的合法性,而且更使得维持政权的成本急剧提高。

  第四,缺失官方意识形态,信仰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群体之间也容易发生冲突。一个社会出现意识形态多元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一社会没有一个主流意识形态。很难想象,美国社会没有了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会成为什么样子?主流意识形态是调节社会群体的有效手段。不同社会群体因为利益不同会偏离主流意识形态,但它们的中心仍然以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参照物。没有了主流意识形态,那么各社会群体会显得极其自私,因为它们视自己所信仰的意识形态为唯一真理。

  第五,缺失官方意识形态使得社会成员,无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都感觉不到生活的真正意义。中国文化是世俗文化,没有宗教。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需要宗教。在传统社会,官方以儒家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扮演了宗教的角色,因此儒家也被成为“世俗宗教”。现在传统文化衰落了,人们便转向各种主义例如民族主义、民主、公平正义等等寻求意义,把这些视为是“世俗宗教”,但因为大多这样的主义在中国并不存在,人们很难从这些主义中得到生活的真实意义。当然,也有大量的民众直接转型信仰各种宗教,也有人转向创造宗教(大多是人们称之为“邪教”的东西)。与之相关的就是中国各社会在商业社会面前显得焦虑不安,安静不下来。没有能够使人安静下来的文化或者意识形态,社会就很容易发生动荡。


相关文章:
·余云辉:吸引美元纸币刺激中国经济如同饮鸩止渴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下)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上)
·胡春雨:王道荡荡——孙中山与现代中国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