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经世济民
唐文方:语言政策失败是中国民族矛盾的祸根 
作者:[唐文方] 来源:[儒家中国网2012-11-14] 2012-12-07

    中国的民族矛盾,一部分问题出在语言政策上。批评者们常常说中国以大汉族主义推行文化侵略,强迫少数民族学汉语。然而,在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中国的政策不是像西方批评的那样太紧,而是太松,很多边远地区的藏族、维吾尔族学生都是用民族语言作为学校的教学语言。

  在西藏珠峰大本营山脚下的定日县巴松完小学,学生们正在用藏语学数学,我问校长为什么不用汉语教学,回答说没有能讲汉语的老师。

  在人民大学2010年做的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维吾尔族与汉族人的平均教育程度都是6.9年,但维族人汉语的说写能力仅为汉人的21%。这说明维族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用自己的语言受教育。

  除了师资短缺,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政府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教育法》第12条要求学校使用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但不是必须)用民族语言教学,而《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7条却鼓励少数民族“应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一个是“可以”,一个是“应该”,两个字之差,造成了巨大的政策差异。

  同世界其它多民族地区、国家一样,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实行双语教学,但中国的“双语”是以民族语言为主,普通话作为外语,有时间就学,没时间没老师就免了。而在新加坡,英语是主要教学语言,民族语言(华语、淡米尔语、马来语)作为外语来学。

  推行汉语的失败,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语言的隔离,造成了以语言为单位的团体认同感的加强。在以语言为单位的民族平等政策下,找不到工作的人会去怨政府,他们会认为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而在以个人为单位的市场竞争中,找不到工作的人只能怨自己没能耐。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越不学中文,越上不成大学,就越找不到好的工作,收入就越低,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就越大,少数民族的埋怨情绪就会加剧,从而使民族矛盾不断扩大,造成了恶性循环。

  前些时候在吐鲁番与一位维吾尔族青年交谈,他刚刚在北京农大毕业,学气象的,但是他的普通话说得实在不敢恭维。他回到吐鲁番,想去那里的气象局,却进不去,他说好工作都被汉人抢走了,埋怨政府对他有种族歧视。我在想,如果他的普通话说得稍微流利点,说不定找工作不会那么难。

  在美国的公立学校,必须要说英语。前两年,美国新奥尔良的一所高中的毕业典礼上,一位华裔学生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当然是用英语),但她用中文说了一句“有志者事竟成”,结果遭到在场的美国家长的反对,纷纷要求学校以后禁止在公共场合说其它语言。

  在美国的其它公共场合不说英语,有时候也会引起周围人的反感。我的一对夫妇朋友,有一次在中西部的一个超市买东西,排队付钱时两人用汉语聊天,排在后面的美国人不高兴了,告诉他们这是在美国,应该说英语。

  有人说,美国人这样要求外国人有他们的道理,作为外国人到他们国家来,当然要入乡随俗。但是美国人对美洲印第安人来说,却没有入乡随俗,而是强迫印第安人学习英语。早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就开始全面禁止印第安人学校使用本民族语言,并且全面推行英语教学,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才通过恢复印第安语言的决定,这个过程用了130年。

  中国从未在少数民族学校中禁止过民族语言。中国的问题在于如何强化汉语教学,如何在所有少数民族学校将汉语作为教学语言。一个办法是让民族地区的老师到内地培训汉语,与此同时,鼓励汉族教师到民族地区志愿服务。

  语言政策对了,用一个教育流程应该就能缓解现有的民族矛盾。

   (作者唐文方是美国爱荷华大学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研究讲座教授)


相关文章:
·陆寿筠:整体论广义劳动观及其政策意义
·余云辉:应调整核威慑政策,给美国划出“新的北纬17°线”
·李超民:新冠疫情两年,美联邦疫情救助政策后遗症巨大
·张文木: 印度洋与中国政策——目标:2049(一—四)
·张文木:印度洋与中国政策——目标:2049(五—六)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