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
郁达夫《满江红》词赏析 
作者:[郁达夫] 来源:[] 2012-08-12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至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

    会稽耻,终当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郁达夫留词不多,且多写交往应酬,这首写于1937年9月的《满江红》却独辟蹊径,与他不久后游于山题写的七绝《游于山戚公祠》及此前过杭州写的《过岳坟有感》一样,痛切抒发感时伤事决心报国的壮志豪情,一股雄迈千古之英气咄咄逼人。时值七七芦沟桥事变及八一三上海战事不久,郁达夫从上海绕道宁波,杭州到福州。当年九月国共二度合作,抗战全面展开。郁达夫到达福州后,毅然投入抗日宣传活动。处此祖国危亡之秋,诗人登上福州于山顶,凭吊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一股怀古伤时,以古代民族英雄岳飞和戚继光的精神品格自勉自砺的民族豪情便油然而生。

  于山,是福州城内三山之一,与西北向乌山,东北向之屏山鼎峙而立,居市中心繁华区南门兜附近,山上有平远台,醉石,思儿亭等古迹。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自浙江入闽助战,一路南下,于沿海诸县福鼎、霞浦,力克倭寇,又设谋一举捣毁宁德横屿的倭寇老巢,次年再入闽,直捣罗源、连江、福清、兴化。经无数次大战役,横扫福清牛田,捣毁莆田牛墩,所向披靡,一路奏捷。还配合俞大酋剿平广东倭寇,彻底解决东南倭患,很为中华民族争了气。翌年凯旋,班师回浙,经过福州,父老乡绅于平远台设宴饯送,刻石纪功。后人并于此建戚公祠以纪念。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开篇压顶以惋叹口吻追述三百年前我华夏何等威壮,傲立于世界东方,可自戚续光抗倭以后一段时日,三百年来华夏盛势渐衰。先是满清入关建立清王朝,然自嘉庆以后,鸦片战争,列强侵入国土任宰,支离破碎。九一八,炮轰沈阳,七七事变进军华北,战火蔓延,华夏处于生死存亡之秋。三百年中虽也有过许多仁人义士奋起兴国运策,均因当局腐败而不见效用,为此诗人扼腕长叹:“我华夏威风久歇,是啊,面对英国炮轰就敲开了国门;英法联军屈辱条约以及俄国大片割地赔款,我们是节节败退,任其烧掠抢夺,圆明园也毁于强盗的烧掠之中;而今日寇又以势如破竹之势侵犯中华。为此诗人无限感慨:“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以反问口吻突出了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卓著功勋。据明史记载,戚继光抗寇,身先士卒,图“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酋(俞大酋)上”。其艰苦卓绝,与俞大酋配合,终平东南倭患,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一联概写了戚继光十年抗战的雪耻决心,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这里包含许多史实。上联写从嘉靖中“备倭山东”开始,到他调任浙江平倭,到建戚家军,斩关夺隘,屡挫日倭,使倭寇闻风丧胆,震动中外。“拔剑”句十分形象且简约,写他显赫功绩,英雄胆气和巨大威慑力,“拨云”句则想象大胆,极能突出他拨云见月证心的决心和拨开妖氛见天日的军政功勋。“到于今”三句借一典型“遗饼”细节,从人民群众世代怀念民族英雄的角度写戚继光功垂千古,流芳百代的英风,逐渐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且一直鼓舞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为保卫中华江山和利益英勇奋战。“遗饼”自然指流传至今的闽浙民间的“继光饼”,这是戚家军平寇忙碌,无暇做饭而用的干粮,其流传自然点示出人民千古深切怀念英雄的情感。

  如果说上阕倾向于缅怀戚公功勋,那么下阕则是侧重写凭吊英风了。诗人缅怀是感事伤时,而凭吊英风是联想引发,表达诗人慷慨激昂的抗战信念。1937年的中国,形势十分险恶,而局面又万分复杂。七七事变之初,日寇凶顽至极而国民党取不抵抗政策,华北大片沦陷;“八·一三”日寇进攻上海,虽有十九军顽强抵抗,但仍逃不了沦亡命运,中华民族存亡命运未卜,这对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是生死抉择时刻。好在当年九月,国共重启二度合作,这给诗人一个极大的惊喜。“会稽耻,终当雪;楚三户,教秦灭。”诗人不由发出坚定豪迈的战斗口号,表达中华民族不甘屈辱的时代强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从没向外族外侮低下过高贵的头,不是吗?战国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报了夫差吞灭越国的“会稽之耻”;三百年前,倭凶大扰浙东北,陷绍兴临山卫,转掠松阳等地,戚继光抗倭十年也终雪“会稽之耻”。“楚三户,教秦灭”,典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词中意谓中华民族有能力将任何侵略者赶出国门,这四句短促而有力,既是对戚继光的凭吊,称颂,也是对眼前倭寇后代日本帝国主义的蔑视,又是对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念,更是对中国人民的激励。“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诗人祈愿戚公在天之灵要保佑子孙一举战胜日寇,祖国河山完美无缺。诗人企盼这一天早日到来,由此可见诗人用心何其良苦。下一联“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又写到戚公抗倭大胜班师福州于于山庆功酣饮一事。通过一“酣醉”、一“悲啼”两个细节对应极力渲染戚继光庆功之时一悲一喜的心理历程,从而赞颂戚继光大敌当前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身为抗倭功勋的戚继光却独倚亭畔,暗自悲泣神伤。他神伤什么?神伤自己杀敌心切,竟不分青红皂白,亲自下令斩杀了自己的长子戚狄平。宁德明代以来有传说,盘踞宁德日倭大本营在横屿岛,栅栏碉堡十分坚固,难以近岸强攻;周遭又是海涂,难以立足,戚家军多次进攻,均未得手。经多次谋划且听取捕鱼老渔民建议,宜以木为撬,(类雪橇,渔民以此进行海涂作业,进退自如。)铺草,上坐人,乘海潮退却时集兵攻岛。进攻那日,戚公长子戚狄平率子弟兵踏撬飞驰前进,眼见快近横屿,他回头看看战士跟上没有,戚公远远望见,以为其子身为指挥,临阵回头,是怯阵之举,竟下令斩首示众以儆效尤,众将劝止不住。在众将士勇猛冲锋下,倭寇老巢终被捣毁。史载该役斩杀倭首二千六百余级。紧接次役,戚公又乘胜直捣福清牛田、莆田牛墩等东南宿寇,而后班师返回福州。诗人这里虽然也为戚公惋惜,但更主要的是称扬戚继光大义灭亲的高尚情怀。这种描写从现在说是颇为人性化的文学笔法,英雄并非无情汉,他也有七情六欲。大敌当前,他义不容私,尽管杀子是大意疏忽;而在事后空暇之时,怜子爱心又黯然涌动。深层之意无疑是特别突出戚公为拯国难能斩却一切私念,包括亲子性命的英雄情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这是本词的收束句。诗人深为戚公的大义所感动,站在于山的蓬莱阁畔,诗人觉得应为祭奠英雄的在天之灵,一酹千杯酒、一洒千行泪。读词至此,身为读者,我们心情也难以平静,不由然也伴随诗人一道洒下了共鸣的热泪。

  写下此词,诗人意犹未尽,嗣后他二登于山,又赋一首《游于山戚公祠》绝句,句云:“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诗人冀望而今如有戚继光一样的猛将义将,那么日寇怎敢犯边略境?诗人对于抗战政府的寄望是多么的热切!

  不久,抗战形势日紧,诗人毅然决定奔赴南洋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以唤醒东南亚人民共同对抗企图猖狂霸吞全亚洲的日本帝国主义。诗人一边秘密宣传,一边却被迫担任翻译,一九四五年日寇败亡前夕,诗人竟为日寇宪兵队识破身份,暗杀于苏门答腊,为祖国为抗日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诗人用自己的热血实践了“教秦灭”的宏伟诺言。


相关文章: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蝶恋花》赏析
·何庆善:崔涂《春夕》赏析
·苗梦双:《林徽因传记》赏析
·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赏析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