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法家
王福昌:我国古代生态保护资料的新发现 
作者:[王福昌] 来源:[] 2007-06-19

 来源:《农业考古》2003/3

悬泉置出土的简牍

  新近在敦煌悬泉发现的一件名为《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的汉代诏书,保存基本完整。文首是太皇太后诏文,次为和中下发郡太守的例言,主体部分是月令50条,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布告令文,分上下两栏,上栏是纲目,下栏是具体解释。其中春季20条,夏季8条,冬季10条。结束部分为安汉公王莽的奏请和逐级下达文书的格语,最后是敦煌太守的发文告语。据诏文,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开始颁行,八月发至敦煌。元始五年十二月平帝死,此时王莽为安汉公,居摄朝政,政自莽出。刘歆为羲和。《汉书·平帝纪》载:"五年春,刘歆等四人使治明堂、辟雍,太仆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这件诏书应是此时的文物。诏书50条中关于生态保护的有16条,堪称是我国古代生态保护资料的新发现。

诏书的内容与《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大致相同。具见下表。

·孟春·

诏书:
禁止伐木:谓大小之木皆不可伐也尽八月草木令落乃得伐其当伐者
毋擿剿:谓空实皆不得也空剿尽夏实者四时常禁
毋杀幼虫:谓幼少之虫不为人害者也尽九月
毋杀孑台:谓禽兽六畜怀任有孑台者也尽十二月常禁
毋矢蜚鸟:谓矢蜚鸟不得使ご笠簿∈=?BR> 毋麑:谓四足之及畜幼少未安者也尽九月
毋卵:谓蜚虫及鸡囗卵之属也尽九月瘗骼狸骴:骼谓鸟兽之从也其有肉者为骴尽夏

《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

·仲春·
诏书:
毋侵水泽:□陂池□□四寸乃得以取鱼尽□□月常禁
毋焚山林:谓烧山林田猎伤害禽兽也虫草木□□四月尽□

《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
是月也,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是月也,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季春·
诏书:
毋弹射蜚鸟及张罗为也巧以捕逐之,谓逐鸟也□

《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
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礼原野,修复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田猎、罘、罗网皆翳,喂兽之药,毋出九门。……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具曲植繧筐。

·孟夏·

诏书:
驱兽毋害五谷:谓□□□
毋大田猎:尽八月□□

《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
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仲夏·诏书:毋□□以染:谓□毋烧灰□:谓□……毋用火南方:尽□《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令民毋艾蓝以染,毋烧灰,毋暴布

·季夏·

《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
命渔师伐蛟、取鼍、登龟、取鼋,命泽人纳材苇。……是月也,树木方盛。乃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

·季秋·
《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
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是月也,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孟冬·

《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
是月也,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

·仲冬·

《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
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田猎禽兽者,野虞道之;其有相侵夺者,罪之不赦。

·季冬·

《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
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

*《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的记载大致相同,只有个别字不尽一致,不在表中一一注明。
*《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诏书参见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悬泉汉简内容概述》和《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文物》2000年第5期)二文

但也有二个明显的区别。一是《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都是诸子著述,体现的是一种思想,对社会生产生活只有建议、引导的功效。而悬泉汉简是以诏书的形式颁发的,具有法律的效力,是强制要加以执行的。这种把生态保护具体落实为法律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且请看云梦秦简《田律》的规定: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阝是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瞙瞚(卵),毋□□□□□□毒鱼鳖,置瞤罔(网),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木享),是不用时。邑之纟斤(近)皂及它禁苑者,瞙时毋敢将犬以之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河(呵)禁所杀犬,皆完入公;其它禁苑杀者,食其肉而入皮。

二者从内容到具体的表达方式上皆有相似之处。二是《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的规定比较简略,若按法律制度加以执行的话则难于操作。而悬泉汉简诏书颇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诏书下栏对上栏条文进行解释时把上栏条文的内容细化。如孟春"禁止伐木"条解释为:"谓大小之木皆不可伐也,尽八月,草木令落,乃得伐其当伐者。"就是说禁伐之木包括大木和小木,禁伐时间到八月,九月后草木令落准伐,但又规定:伐其当伐者,如伐了不当伐的还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又如孟春"毋剿"释为:"谓空实皆不得也,空剿尽夏,实者四时常禁。"把鸟巢分为空、实二种,空巢秋季开禁,实巢则整年都要禁止。这一点与云梦秦简《田律》十分相似。之所以规定得如此详细具体,大概是法律要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非细不可之故。

悬泉汉简有关生态保护的这份诏书有如下特点:

一、体现了统治者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一是生态保护内容在这件诏书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诏书共50条,生态保护方面的条目就有16条,占整件诏书条目数的32%。假如我们拿诏书与《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再作一个对照的话,会发现:诏书中生态保护的内容大大超过了《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中生态保护的内容。二是统治者把生态保护视为"重农"的重要政策之一。诏书开篇言:"□□恻然伤之惟臣帝明王,靡不躬天之历数,信执厥中,钦顺阴阳,敬授民时,劝耕种,以丰年也,盖重百姓之命民也。"说明颁布此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敬授民时,劝耕种"。在把生态保护视为"重农"的重要政策之一的思想指导下,诏书的颁行者在处理种植业和生态保护的冲突方面想出了不少办法。如许多野生动物会残害庄稼,诏书中规定孟夏"驱兽毋害五谷"。又如,在当时无论北方的旱作农业还是南方的"火耕水耨"都以草木灰为主要的肥料,投放草木灰成了取得丰产的重要手段,但统治者并非一味只顾生产,而是在顾及种植业的同时也注意生态保护,规定在一定时期"毋烧灰"、"毋火南方"。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双管齐下。三是把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提升到防灾减灾的高度。西汉前期和中期,人们继承先秦时期的认识成果对生态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认识已有所深化。如《汉书·贡禹传》载贡禹说:"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说郛》卷11《意林》引《晁错新书》曰:"焚林斩林不时,命曰伤地。"在现实的生产中,"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汉书·食货志》)",采取种植多个农作品种的办法来防灾。诏书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所以开头第一句便言:"太皇太后诏曰,往者阴阳不调,风雨不时,降农自安,不堇作□□ ,是以数被灾害□",显然,这里已把生态保护提升到了防灾减灾的认识高度。

二、对野生动植物禁伐或禁捕的时间甚长,保护的动植物品种甚多,规定亦颇为合理。诏书规定1-9月禁止伐木,1-6月禁空巢,1-12月禁实巢,1-10月禁杀幼虫,1-12月禁杀孑台,1-9月禁杀,1-9月禁取卵,1-12月瘗骼狸骨此,2-12月禁取四寸以下鱼,2-4月禁焚山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包括飞禽走兽、水生动物、昆虫和所有植物。所有这些规定又颇为合理。其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它遵循了动植物生长规律。在动物产子期、产卵期和生长期内禁止捕杀,在植物的发芽期和生长期禁止采伐。二是体现了用养结合的原则。如"毋侵水泽□陂池□□"条规定1-12月为四寸以下鱼的常禁期,四寸以上则可捕,强调的是适时保护、用养结合。三是生态保护与农事安排互相配合。季春一月,新年伊始,但农事尚未开始,人们可能会选择去伐木渔猎,这一月便有八条关于生态保护的规定,告诫人民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孟春四月,庄稼生长,为了农事的需要规定"驱兽毋害五谷"。

王莽颁行此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与王莽的托古改制有关。汉末王莽掌权后,面对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打着复古的旗号进行改革。针对当时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按《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实行"王田"制。王莽对山泽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亦遵古制,他把山泽资源的管理列入"六脃"之中,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初设六脃之令曰:"诸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王莽依先秦"月令"保护山泽资源的史事亦颇有记载,如,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王莽又令:"其且开天下山泽之物而顺月令者,其恣听之(《汉书·王莽传》)。"这件包含大量生态保护内容的诏书的颁行应当是王莽托先秦生态保护之古制进行改革的产物。

二、与减灾有关。前面已言经及汉人对生态保护已有一定的认识,已意识到自然灾害与生态破坏有一定的关系,西汉末年自然灾害频繁,此诏的颁行正是为了解决阴阳不调、风雨不时而人民"数被灾害"的问题。

三、与"渔猎采伐"在当时生产生活中还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有关。汉代,种植业已占据主导地位,但渔猎采伐业仍占有颇大的比重,对种植业起很重要的补充作用,在地广人稀的南方自不待言,就是在中原内郡地区人民往往也多以山泽资源为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论燕、齐、楚越之地和班固《汉书·地理志》论颖川、南阳、楚、吴地时都讲到渔猎采伐在当地的重要地位。若逢水旱蝗等自然灾害,谷物无收,渔猎采伐经济的地位便急剧地凸显出来。如,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以大司马允费兴为荆州牧,问到部方略,兴对曰:'荆、扬之民率依阻山泽,以渔采为业。间者,国张六脃,税山泽,夺民之利,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故为盗贼。兴到部,欲令明晓告盗贼归田里,假贷犁牛种食,阔其租赋,几可以解释安集。'"允费兴谈的就是这种 情况,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保护山泽资源的重要性。再如,前言王莽地皇22年诏依月令对山泽资源进行保护利用也是因为枯旱霜蝗、饥馑荐臻、百姓困乏、流离道路。


相关文章: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下)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古代政教文明的基本特征(上)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研究的立场、原则与方法
·李英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研究——基本概念
·李炳元:中国古代荐举连带责任制度研究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