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法家内业
 翟玉忠:《管子•内业篇》导读、注译及点睛(第一至第三段) 
作者:[翟玉忠] 来源:[作者惠赐] 2018-07-08

导读:

《周易•系辞上》说:“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本文论述事业的心地基础——内业,即内在心性的涵养、智慧和力量的修证。

《管子•枢言篇》云:“(道)其在人者,心者。”东西古今圣贤,无一不在心地上用功,舍心求道,一无是处。得道在于善心,静心,本篇云:“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

心地功夫,关键在于“执一不失”,所谓执一者,非空虚无物,而是心无杂念妄想,中正和平,廓然大公,内静外敬,因应万变。本篇云:“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若不知“中得”,只知外求,则离道远矣。那样只会成物欲的奴隶,如何达到意行云天的境界? 

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大道。修身、内圣为本,外王、治平为末,二者又不可断为两截——这是中国文化的高明之处,大道的“大”、“其大无外”意义正在于此。《淮南子•诠言训》云:“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性之本,在于去载。去载则虚,虚则平。平者,道之素也;虚者,道之舍也。能有天下者,必不失其国,能有其国者,必不丧其家,能治其家者,必不遗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其心者,必不亏其性,能全其性者,必不惑于道。”

试观当今天下,知识爆炸,物欲横流,圣言扫地,大道衰微。天下熙熙,舍本逐末,欲社会大治,人生幸福,真缘木求鱼、掘地寻天!

天下无道,有志之君子,敢不以身殉道!



原文: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1】气,杲【2】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3】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4】。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

注释:

【1】民:当为“此”字之误写

【2】杲:音gǎo,明亮。

【3】卒:同“萃”,意为聚集。

【4】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音当作“意”字。《管子•心术上第三十六》:“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说也。”与此同义。

译文:

万物都有精气,世界因有精气而充满生机。在下就产生地上的五谷,在上就成为天上的群星。流动在天地之间的叫作鬼神,蕴藏在人心里就成为圣人。因此,这种气有时光明,好像升在天上,有时幽暗,好像藏入深渊,有时柔润,好似浸在海里,有时高峻,好似立在山上。这种气,不可以用强力留住它,却可以用德性来安养之;不可以用声音去呼唤它,却可以用意念迎取之。恭敬地守住它而不失掉,叫作“成德”。德业有成会产生智慧,有了智慧可因应万物皆得其宜。

点睛:

万物之精生成五谷与星辰,流布于天地人,但这不是西方哲学的宇宙生成论,主旨是在说明万物自有生机与和谐共生。人领悟体认了万物的生机与和谐共生的本质,叫做成德。成德类似禅宗的开悟。领悟了这个本质,自然有智慧和能力更好地治国理政,促进万物的和谐共生。

原文:

凡心之刑【1】,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2】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日用其德。

注释:

【1】刑:通“形”,形体表现,意为心性的成长。

【2】折折:折通“哲”,《说文》:“哲,昭明也。”

译文:

心性的成长,它能自然充实,自然生成。它之所以有所损伤,必然是因为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能除掉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心才能回归本性。心的本性,需要安定和宁静,保持不烦不乱,和气就可以自然形成。心中的精气明晰如在身边,幽远如不可寻求,渺茫如没有终极。实际上它并不很远,百姓日常都在用它。

点睛:

情绪情感为人之本有,阻碍心性成长的是因个人小名小利而生的忧乐喜怒欲利。去忧乐喜怒欲利不是要消除情绪情感,是要消除围绕个人名利而生的情绪情感对光明正大之心性的遮蔽作用。

原文: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1】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爱【2】。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3】,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注释:

【1】淫淫乎:浸淫貌。

【2】善心安爱:善为修治,修治心性使其安住于爱。注家多认为爱字为“处”字之讹。马非百先生云:“谓道无常处,惟善心是爱也。不当改字。”可从。

【3】修心静音:此处“音”亦当为“意”,静意,指意念不杂乱,不是没有意念。

译文:

道流布于有形的万物之中,而人们不能将其与万物剥离而占有它。它离开就不再来,来了也不会安住。想同它交流又不能闻其声,收聚时又如在心中。杳然无形看不到它的情状,却又默默地与我们共同生长。看不到形体,听不到声音,却有步骤地促使万物成长,它就是道。凡是道都没有固定的停留场所,喜欢安居于善心。心静而气不乱,道就可以留住在这里。道并不在远方,人们靠它生长;道并不离开人们,人们靠它得到知识。所以道聚集时似乎可以寻找得到,散开时又细微得追寻不出它的踪迹。道的本性,讨厌声音语言,只有修心静意,才能得道。道这个东西,口不能言传,目不能察看,耳朵也听不到;它是用来涵养心和端正形貌的。人们失掉了它就会死亡,得到了它就能生长;事业失掉了它就将失败,得到了它就能成功。道,没有根也没有茎,没有叶子也没有花朵。万物由于得到它才产生,由于得到它才生长,所以把它叫作“道”。

点睛:

道不是脱离具体现实人生而存在的客观的神秘力量,更不是第一推动力。人有限的五官感知和逻辑思维很难把握住它。故只能用超越语言、思维的内在智慧去感知它,正如后世禅宗所言:离心意识参。

每个事物既是自生自为的,又是超越开放的。根茎枝叶虽有形体却无自己的利益,它们的价值是吸收传导转化存储土壤与空气的养分,促成自身和万物的生长,这便是道的体现。



相关文章:
·翟玉忠:《孔门理财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译序
·翟玉忠:读余云辉博士《关于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探讨》
·翟玉忠: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背景理解《大学》三纲及“定静”
·翟玉忠:为中华续慧命——六经书院2023-2024年度工作报告
·翟玉忠:礼——二十一世纪人类精神革命
大六经工程 |  国学网站 |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  联合早报网 |  时代Java教程 |  观察者网 | 
环球网 |  文化纵横网 |  四月网 |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学习时报网 |  求是网 | 
恒南书院 |  海疆在线 |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13683537539 13801309232   联系和投稿信箱:alexzhaid@163.com     
京ICP备0507368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512号